【知多啲:賀年菜】新春團圓闔家分享賀年菜 了解盆菜、佛跳牆起源

【明報專訊】以往油角和年糕,是賀年食品表表者,但近年盆菜卻有後起之勢,新年時很多家庭都會訂個盆菜來團年,闔家老少共享同一盆菜,方便之外,彼此關係又更親密。


延伸閱讀:【2023農曆團年飯】團年飯菜式食譜 多款年糕+海鮮+雞牛豬賀年菜式樣樣齊 做節餸菜好主意


一層一層吃下去 一層比一層滋味

盆菜是把多種食物如蘿蔔、豬皮、枝竹、魷魚、圍頭豬肉或南乳燜豬腩、冬菇、蝦乾、炸門鱔、手打鯪魚球、蝦碌、雞和鴨,從底到面,一層一層整齊地疊進大盆之中,即所謂「打盆」,吃時一層一層吃下去,因為吸汁之物如蘿蔔、豬皮、枝竹等是放在盆底,所以吃下去,一層比一層滋味,從頭吃到尾,興致絲毫不減。

台灣賀年菜中,有一道跟我們盆菜類似,同是大雜燴,那就是佛跳牆,在年菜排行榜中,時而高踞榜首。在當地,佛跳牆除了在酒家席上吃得到外,還有專門送到府上,又或者以瓦罐盛好外賣,甚至湯、料分開處理的料理包,在超市甚至便利店買得到。

佛跳牆材料,除了鮑參翅肚之外,還包括火腿、干貝、冬菇、蹄筋、竹笙、鴿蛋等名貴食材,裝入紹興酒罈,以高湯文火慢煨。上桌時,打開罈蓋,濃香撲鼻,滋味絕美。這本是福建菜,台灣受毗鄰閩南飲食文化影響,吃佛跳牆可謂順理成章。


佛跳牆前身「福壽全」

佛跳牆這樣一個典雅名字何來?答案跟佛門無關。話說,清朝同治年間,名廚鄭春發打理的「聚春園」是福州菜表表者,當中首本名菜是佛跳牆前身「福壽全」,有天幾位秀才慕名而來,吃後讚不絕口,其中一位即席吟了兩句:「罈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眾人聞之稱妙,鄭春發樂得棄俗從雅,於是把此菜改稱佛跳牆。至於盆菜緣起,與年糕一樣,都與戰亂有關,年糕典故與春秋年代名臣伍子胥和吳越戰爭有關,而盆菜則源於宋朝末年,有好幾個版本,但都是與香港和華南一帶有關。

一說是愛國將軍文天祥被元兵追殺,渡過伶仃洋,狼狽逃至現時深圳一帶,天色已晚,情况就如其詩所述:「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將士飢腸轆轆,住民同情忠臣,用家裏儲備的豬肉、蘿蔔,加上現捕的魚蝦煮飯來接濟,但卻沒有那麼多碗碟,只好將就一點,拿木面盆盛菜,將士圍盆而食,這就是盆菜起源。

另一說則是,宋帝昺南下逃避元兵,路經香港新界錦田一帶的圍村時,村民得悉皇帝駕臨,為表心意,紛紛將家中最珍貴的食物貢獻出來。但在倉卒間,同樣找不到足夠碗碟,於是拿木面盆盛菜而起。從此,每逢大時大節,為了紀念皇帝曾經駕臨,村民都會享用盆菜。


富貴豐足 新春團圓的意義

盆菜又好,佛跳牆都好,內裏食材都琳瑯滿目,除了象徵富貴豐足之外,更重要是,一大盤放在桌上,闔家聚首,大家圍而吃之,分甘同味,有說有笑,這最符合新春團圓的意義。

中國人吃飯時,慣於共享食物,跟吃西餐時每個人的菜餚都是分開上成對比,亦體現了中西文化分別重視集體以及個人主義的兩者差異。而盆菜和佛跳牆,更是這種分享概念的表表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蔡子強​(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