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食糉】既健胃又傷胃 糯米矛盾大對決

【明報專訊】本周四是端午節,又是吃糉應節的日子。糯米黏身,適合做糉、湯圓、年糕等食品。其中糉用糯米包裹綠豆、鹹蛋黃、腩肉,蒸熟後的糯米黏黏稠稠,將各種食材包裹不會散掉。

傳統智慧指糯米黏滯、難消化,多吃會胃痛。但另一邊廂,營養師指糯米消化時間短,升糖指數高,而中醫則指糯米有健脾胃的功效。糯米消化時間短,為何又難消化?究竟糯米「傷胃」抑或「健胃」?

消化不良——中醫指儘管糯米健脾胃,但由於質地黏膩,若過量食用,或會消化不良。(deeepblue@iStockphoto)

性溫暖脾胃 促進氣血

中醫角度,糯米養胃,確有根據。仁濟醫院葵青區中醫診所註冊中醫戴尉玲表示,糯米性溫,能暖脾胃,止虛寒;加上糯米屬穀物類食物,人體食用後能促進氣血,補養正氣,驅走邪氣。因此脾胃虛寒人士受尿頻、肚瀉及冒冷汗等困擾時,服用適量糯米,能紓緩不適。有中醫會處方糯米,與其他中藥材一同煲水供病人內服,亦會乾磨成粉作藥用。戴尉玲未試過處方糯米,但以「白虎湯」一藥為例,多用以治療癌症病人,因攻擊癌細胞的藥材性味苦寒,可能傷及脾胃,故湯中包含同屬穀物類的粳米。

戴尉玲(受訪者提供)

消化時間短但不完全 或致腹脹

糯米另一個特質,是消化時間較短。從澱粉結構來看,糯米黏度高是因為含有大量支鏈澱粉,加熱後黏度增加。註冊營養師萬侃指,澱粉可分為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糯米中的支鏈澱粉比例達99%,容易與消化酶接觸,因此消化時間比較短,血糖上升較快,所以糖尿病患者最好少吃糯米。

但為什麼糯米消化時間短,卻被指難消化?萬侃解釋,雖然支鏈澱粉被消化分解的時間較短,但在分解過程中,部分物質不能被人體完全吸收,導致消化不完全,「譬如吃了半碗糯米,但只消化吸收到四分之一碗」。未能被消化吸收的物質到達大腸後,被大腸內細菌分解,產生氣體,容易腹脹。

此外,由於糯米黏力強,在胃部、小腸移動速度較慢,有可能令胃酸增加。因此,不建議消化功能差的人士經常吃糯米,而且要咀嚼多幾下才吞嚥。

 萬侃(受訪者提供)

脾胃弱最多吃一碗糯米粥

戴尉玲同樣提醒,由於糯米質地黏膩,不好消化,脾胃功能較弱的人士不宜食用過多,以免消化不良。食用多少方為恰當,因人而異,但以糯米粥為例,一般病患的消化能力較弱,如希望透過進食糯米粥來補養正氣、暖脾胃,宜控制分量為1碗內。


文:李祖怡、鄧安琪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