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衫定不負文章》——游雁凌核電回憶錄讀後
文﹕譚方明
「一生38年職場走過,前半場從業於官媒,後半場從業於央企」。雁凌這樣為他的第二部職場回憶錄收尾,「世事因緣而始,也因緣而終。」
貌似佛系,其實不然。39萬字回憶錄,有著一個情懷飽滿而堅定的書名叫《青衫不負長歌行——我的中廣核記憶》。
1997年4月,廣州。時任《南方日報》副總經理、曾任《南方周末》第五任主編的游雁淩離開了報社。為這張中共廣東省委機關報獻出了從22歲到40歲的青春年華和職業激情的他,站在報社大門口,「向著報社採編大樓深深鞠了一躬,抬起頭,已是淚流滿面」。
幾天後,深圳。雁凌進入了中廣核。告別官媒,是雁凌職業人生的重大轉折點。這個不懂核,不懂電的「青衫」(青衫,古義指布衣之身。雁凌用它喻意自己原來沒有核電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背景),進入中國廣核集團,走上了高科技央企集團的高管之路。他歷任集團辦公廳主任、二級集團總經理、集團成員公司總經理,或黨委書記,或兩者兼之等職務,直至退休。
雁凌將他職業前半場在官媒時那些風雨蒼桑、酸甜苦辣、鐵馬金戈、波瀾跌宕和恩怨情仇,寫進了第一部回憶錄《我在〈南方周末〉的日子》(香港明報出版社2013年出版,2014年11月第三版時書名改為《在這裡讀懂中國——南方周末第五任主編回憶錄》)。
他職業後半場在中廣核的第二部回憶錄《青衫不負長歌行——我的中廣核記憶》(香港出版工房有限公司),今年7月在香港出版,並在香港書展亮相上市。
我與雁凌于青蔥歲月曾在廣東作家協會文學創作專業學員班同窗。1987年我告別廣州,飛赴澳洲「洋插隊」,是雁凌把我送到深圳羅湖橋頭。此後我成為一個遙遠的關注者,通過他的著作閱知老友如何奮進,如何處事;讀懂他如何思考,如何做人。
中年轉行有如逆水行舟。《青衫不負長歌行》,雁凌寫的正是他40歲轉行後,「持謙恭之心而求奮進,愛獨立思考而不盲從」,敢想敢幹敢決斷敢擔當,忠於職守,不負企業的核電生涯20載。
雁凌在書中的佈局縱橫交織,既寫了中廣核發展的歷史沿革和艱難歷程(包括一些引發境外傳媒關注的敏感事件),也寫了他作為核電集團成員公司主要負責人為集團「開疆拓土」,開發建設核電新項目的精彩故事。雁凌在書中,還披露了相關國家領導人對核電發展是如何決策和指導介入,以及外部重大事件的發生和國家政策的調整變化,又對核電事業造成怎樣的重大影響;包括中廣核集團內部的戰略分歧、決策正誤等等話題。儘管隔行如隔山,我還是能感受到基於傳統體制、特殊行業的諸種因素,本書寫作時在分寸與尺度的操控方面難度之大。但雁凌一如既往地擅長於面對挑戰,他對這種敘事難度的從容駕馭,讓我印象深刻。
首先是信息量強大、材料翔實。雁凌的這個優勢,得益於他後來學新聞也幹新聞的記者功底,以及從傳媒高管到核電高管的經年磨礪。他掌握的材料家底極其豐厚,除了長年堅持寫日記,還保存著各個時期的檔案、資料、會議記錄和培訓筆記。其次是他對材料的掌控與運用。雁凌選材絕非有聞必錄,而是精心剪裁提煉、各方求證、反復推敲,以保證依據確鑿,客觀嚴謹。他看似日複日年複年所形成的專業習慣,原自底氣其實來自「可以有不說出來的真話,但絕不可以(故意)說假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路讀下來,我發現上述特質,與雁凌為自己作出敢想敢幹、敢決斷、敢擔當,於心無愧的自我評價不但毫無抵觸,還提供了具有說服力的印證。
這部回憶錄共有25章。陸豐核電時期,顯然是雁凌核電職場人生的高光時刻。他以8章的篇幅,詳盡書寫了任職陸豐核電公司總經理5年多,努力「開疆拓土」的全過程。從公司組建、征地談判、移民安置、拆遷補償,到同業競爭,「守衛廣東大本營」,取得國家「路條」。又到解決阻工、公關協調、危機處理、鮑魚場艱難談判、尋求國家高層支持,在不可抗力之下如何鼎力推進,爭取項目早日開工。再到對國家核電大勢和項目前景的分析、敢於堅持既定目標,努力爭取集團利益最大化……。真可謂奔走呼號,殫精竭慮。一系列波迭浪湧、跌宕起伏的故事,極具畫面感和劇情感,始終洋溢著典型的游氏激情。哪怕結局無奈,黯然神傷,信念的堅持與脈動也絲毫沒有減弱。
讀罷全書,我順藤摸瓜找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矛盾關係:國策調控vs央企決策;戰略搖擺vs項目命運;班子更替vs人力資源;企業文化vs公司政治;官場文化vs獨立思考;大局掌控vs個人情緒……
而書中主角游雁凌,始終憑著他擅長的批判性思維與思辨性思維,早已對情勢大局及時作出可見後效的精准分析,並依據自己的思考和建議,竭盡所能去推動,一直努力踐行著「青衫定不負文章」的人生信條。
一個人一生從業於兩個職場,每個職場都能留下一部客觀詳盡而嚴謹的數十萬字回憶錄,也是一種傳奇。
有友如斯,人生幸事!
(譚方明,曾任著名作家歐陽山的創作助手,原廣東省作家協會《當代文壇報》編輯、記者。上世紀80年代到澳洲留學,現居墨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