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默未黑」展覽】4名本地藝術家以不同媒介創作 探索黑和未黑之間創作無窮可能
【明報專訊】非黑未必即白,黑和未黑之間還有什麼?新藝潮畫廊最新展覽「近默未黑」,不以顏色為主調,反而探索將黑未黑之間的創作空間。當中展出4名本地藝術家作品,各以不同媒介創作:陳育強用水墨繪出「一燭」系列;施美婷則挑戰陶藝的限制;而羅家南以針筆用點描來作畫;最後凌佩詩以拼貼為主來創作。他們游走於將黑未黑的空間,探索創作的無窮可能。
陳育強為中大藝術系退休教授,施美婷、羅家南和凌佩詩曾為其學生,因而結緣,舉辦共同展覽。展覽的意念來自陳育強近年畫水墨畫的觀察。他留意到水墨畫在黑色到灰色很窄的範圍,以積疊的做法就能描述到物象本身;西方藝術傳統則不同,以光為主調,因為有光才有顏色,黑色和灰色多用作襯托光折射出來的顏色。陳育強認為水墨畫類似極簡主義的想法,以很少素材來表達很多事物。因此,4名藝術家所展出的作品皆以黑色或灰階變化為主。撇除豐富顏色,作品仍會說話。
為配合展覽主題,佈置亦經精心設計。通常射燈會射向作品,但今次會射向地下,光會從地下折射到作品,整個氛圍就像有一層灰從天而降,至作品身上。
書法勾畫一燭 陶瓷製花
首先,陳育強的「一燭」系列,合共12幅水墨畫。每幅畫都以一支蠟燭構圖,亦代表書法中簡潔的「一豎」。雖然每幅畫都有蠟燭,但所呈現的煙火不同。因為隨着空氣流動,煙火就會產生變化。陳育強覺得觀察這些變化,「有點像中國人看天象、扶乩,從變化中推測很多內容出來,中國人會對抽象的東西給予一些意義」。因此,陳育強觀察完自己所描繪的煙火後,就會在側邊寫下所陳述的意思。
施美婷則帶來「人造花」陶瓷系列及「花畫」陶畫(以製陶瓷技術所製的平面作品)系列。其中「人造花」系列挑戰陶藝形狀的限制,嘗試以陶瓷製作出幾何三角錐體的花,由於接駁的尖端十分脆弱,故需要不斷嘗試才製成作品,同時亦呈現出花本身的脆弱。
而羅家南展出4幅用針筆點描的作品。針筆本身是極幼細的墨水筆,再以點描來建構畫面,創作過程十分漫長,也意味人生需要逐少付出去建立。「我很好」系列為30張嘴唇畫,連同一個30張嘴唇畫所構成的3秒動畫錄像,在說「I’m fine」。羅家南認為社會上很多事物暗示我們去追求「fine」,過程中卻要付出、犧牲很多,甚至造成創傷,但我們往往忽略這班受傷的人。
拼貼顯微鏡下細胞
最後,凌佩詩就帶來10幅拼貼作品。她習慣用噴墨打印機將圖像打印在宣紙或黃紙上,然後噴水,待圖像化開,撕爛後再重新拼貼。作品《Receiving 接收》和《Delivering 傳送》則來自於一個日常生活中較少見的圖像——顯微鏡下的神經細胞。該兩幅作品,凌佩詩選擇不噴水,故圖像沒有化開,近看之下,仍辨認得出是顯微鏡下的細胞圖像。選擇此圖像是因為她近期關注身體如何自我調節。凌佩詩說:「日常生活面對好多不同的事……其實我們的身體都接收了好多事物……甚至作出一些反應,神經細胞就是回應這些日常事物,最後累積好多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最後反映出好多不同的形態。」
黑和未黑之間可以是蠟燭,可以是花,可以是嘴唇,也可以是神經細胞。不用豐富顏色,藝術仍有無盡可能。
近默未黑
日期︰即日至9月16日(周一至五)
時間︰下午2:30至晚上6:30
地點︰新藝潮畫廊 中環威靈頓街86至90號通濟大廈2樓201室
文:嚴嘉栢
編輯:朱建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