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好去處。郊遊散心】暢遊西貢北潭涌 易行多景點打卡 曝罟灣半月形堤圍景致迷人

5月一連迎來兩個長周末,又是時候規劃郊遊行程散散心。臨近立夏,天氣逐漸炎熱,選擇遠足路線需考慮更多。山藝教練梁梓浩今次帶大家暢遊西貢北潭涌,推介一條超輕鬆行山路線,途經復興橋、法定古蹟上窰村、紅樹林,再到曝罟灣半月形堤圍打卡、元五墳觀景台眺望萬宜水庫,易行多景點,最適合一家大小同遊!

香港山藝協會創辦人兼山藝教練梁梓浩(Sunny)表示,這次的行山路段沿途多有樹蔭,路徑普遍平坦易行,毋須攀登一座又一座的高山也能欣賞別致景色。我們從西貢巴士總站搭巴士到上窰站,在馬路的斜對面便看到四周被白色欄柵、植物環繞的發記士多,士多旁有數個大小不一、各具特色的信箱豎立,提示着我們很快已來到第1個checkpoint:北潭涌復興橋。

曝罟灣半月形堤圍景致迷人,惟堤圍日久失修,隨時有失足落水風險,建議只在入口附近打卡就好,不宜冒險通過。(曾憲宗攝)
從元五墳觀景台望向萬宜水庫,驟眼看有點像西西里島的土耳其階梯!(曾憲宗攝)
北潭涌復興橋,由多名鄉民及有心人集資興建。(曾憲宗攝)
位於上窰民俗文物館旁的法定古蹟——上窰村灰窰,內部以磚塊砌成,外部以石塊鋪砌加固。(曾憲宗攝)
在曝罟灣半月形堤圍旁,不難發現紅樹的身影。(曾憲宗攝)
上窰村附近有不少荒廢小屋。(曾憲宗攝)
梁梓浩(曾憲宗攝)
上窰民俗文物館正在閉館維修,預計本年9、10月重開。(曾憲宗攝)
曝罟灣半月形堤圍部分位置日久失修破爛,如走近需小心留神!(曾憲宗攝)
(明報製圖)

漫步復興橋賞紅樹林

復興橋是由多名鄉民及善心人集資興建。過橋時除了可欣賞平靜河景,細心留意還會發現河道一帶是極具生態價值的紅樹林。據北潭涌自然教育徑的介紹牌顯示,由於該帶的泥灘經常被海水淹沒,土質鬆軟、鹽分高及缺氧,故不適合一般植物生長。惟秋茄樹、桐花樹等紅樹藉着落葉,又或者長有獨特葉腺(鹽腺),幫助樹木排走多餘鹽分,所以是紅樹林的常見品種。

穿過復興橋後,我們沿北潭涌自然教育徑一直走,路上發現形態各異的樹種:春夏時開出白花,成熟果實呈橙黃和橘紅色大圓球狀,有「假菠蘿」之稱的露兜樹;葉面粗糙如砂紙,昔日村民用來擦煲、打磨錫器的錫葉藤;被農民用以製作農具如木犁的喬木黧蒴錐等。走過竹林,步行約5分鐘,我們來到了昔日的上窰村,現已改建成上窰民俗文物館。


文物館重現上窰村舊日風貌

Sunny介紹,上窰村原是客家村落,約1830年由一戶黃姓客家人所建。當時村民以生產石灰、捕魚及農耕為生,至1960年代村民相繼遷出,在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1984年經重修後成為上窰民俗文物館。館內重現昔日村民生活,設有曬坪、廚房、牛欄,還有一座6米高更樓等,並擺放農具及家具,重塑舊日風貌。

可惜的是,記者到訪當日正值文物館維修,我們無緣參觀;據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回覆,文物館預計本年9、10月重開。Sunny帶我們走到位於文物館旁的另一個法定古蹟——上窰村灰窰,他指,在建村時,村民還建造這個大灰窰。村民會使用一對裝有鐵鉗的長竹,將從海中找來的珊瑚、貝殼放到窰內,以樹枝、禾草做燃料,燃燒數天製成石灰,再經附近的小碼頭運送出去,用以建築;後來因英泥及造磚行業出現,石灰工業逐漸式微,村民亦相繼四散,村落從此荒廢。

Sunny與我們邊走邊說歷史的同時,已有不少行山客來到小碼頭打卡,或在碼頭旁的涼亭歇息。我們稍歇後繼續前行,走了約8分鐘後,來到起子灣村與黃宜洲村的路牌交界。Sunny指示我們向起子灣村方向的小徑走,經過部分沒有樹蔭的路,偶爾彎下腰穿過阻擋前路的橫生樹枝,爬上小段樓梯,終抵達起子灣村。這裏雖和上窰村一樣散落不少荒廢小屋,但所見小屋普遍保存較完整牆身,甚或窗戶及屋前的小圍牆,令人聯想起昔日村民的農家小日子。


堤圍日久失修 不宜冒險通過

繼續前行,來到另一分岔路口,Sunny示意我們向左轉入較原始路段前往曝罟灣,而右邊向下行的樓梯則通往較少人行及較崎嶇的海邊路。我們左轉一直前行,Sunny介紹,「這裏本來沒有路,地圖上亦沒路徑顯示,惟行山經過的人多了,路徑也就愈見清晰」。走了約8分鐘又見分岔路,Sunny帶我們轉進綁了多條紅色尼龍繩的小徑,我們沿路向右邊前行。他提醒,這一段路較凹凸不平,亦需不時留意向外橫生的樹枝,避免撞頭。走着走着來到第2個checkpoint:曝罟灣半月形堤圍。

曝罟灣半月形堤圍的景致開揚,堤圍環繞整個曝罟灣而建,是往日村民養魚的地方,如今已成荒廢魚塘,卻吸引不少遊人坐在堤圍上打卡、看海景,甚是優游!不過當記者在資深教練Sunny帶領下,嘗試從堤圍走過對岸,卻發現堤圍日久失修,我們途經3處位置甚為驚險,分別需扶着繩子、腳踏數條水管,以及走過如獨木橋般、只夠1人走過的狹窄「石路」。記者要蹲下來把重心放低,用手扶着腳下狹窄的石堤慢慢走才能通過整條堤圍。由於有一定風險,不建議行山者走過堤圍。Sunny亦提醒,堤圍路段屬進階路線,新手可選擇沿路折返,回到轉入曝罟灣堤圍前的小路,向上窰郊遊徑的曝罟灣營地方向進發,路上亦會碰到走過堤圍到對岸的行山客。

我們走過堤圍後一直前行,右轉經過小澗,再左轉上行。一路穿過林蔭小徑,左轉走上石級,便到達上窰郊遊徑。沿着郊遊徑走,不久便可看到曝罟灣營地在我們左側。「這個營地離水源較遠,如初嘗露營,不宜選擇這裏!」Sunny邊走邊說。


萬宜水庫湖水綠 夢幻迷人

繼續走,沿途景觀不算開揚,海景若隱若現,但偶有發現較佳位置可眺望遠處的萬宜水庫西壩及天文公園。我們途經標距柱C5504至5506,最後下行右轉到西貢萬宜路,來到旅程最後的checkpoint:元五墳觀景台。

到達觀景台,萬宜水庫的壯闊景觀盡收眼底,呈湖水綠的水庫,顏色夢幻,更可遠望至東壩一帶景色;而另一側是海天一色的南風灣,有電動小艇從海上划過,與平靜的水庫相映成趣。

離開觀景台,沿着西貢萬宜路的平坦車路走,經標距柱M003及M002後朝鰂魚湖方向前行。看到寫上「麥理浩徑起點」的木板時右轉入北潭路,步行數分鐘便抵達終點站——鰂魚湖巴士站,結束約3小時的行程!


行程

全程:約7公里
需時:約3小時

交通:

去程:西貢巴士總站乘九巴94,上窰站下車
回程:鰂魚湖站乘九巴94到西貢巴士總站

● 溫馨提示

量力而為,遇崎嶇山路不應勉強前行,拍照前應觀察四周環境,確定位置安全才留影,勿為靚景而冒險。


消暑必備:保冷水樽   一噴降溫

天氣日漸炎熱,除了選擇綠樹成蔭的行山路線外,也需要攜帶消暑裝備。山藝教練梁梓浩建議在炎熱天氣郊遊時,可配備具保冷功能的噴霧水樽,既可注入冰水於行山時飲用降溫,又可透過水樽的噴霧裝置,把冰涼的水噴灑至面部及身上,增加清涼感,一樽兩用!

受訪者提供

文:植蔚卿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