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場口罩 增社交距離 疫下表演藝術新常態
【明報專訊】疫症大流行的日子,讓我們思考什麼是正常生活。如果再沒有「正常」,是否要迎接新常態?面對第三波疫情,重開不夠兩個月的本地藝術文化場地再次關閉。爆發、穩定、緩和; 限聚、解禁、重開,這是否就是我們的新常態?雖然世界各地大部分的演藝場地繼續關閉,當中也有趁着疫症稍為緩和的時候試試水溫,有限度重開,畢竟網上重溫是取代不了現場演出。
相關文章:藝術家林天行 不安中繪畫 菖蒲寓意驅疫 水墨療癒心靈
只容許約二成半入座率
6月底在巴塞隆拿Liceu歌劇院經過3個月閉館後,重開的首場音樂會,座無虛席,雖然如此,卻依然很安全,繼續保持了社交距離,因為這場音樂會的觀眾是2292盆植物。西班牙藝術家Eugenio Ampudia認為這段日子,人類應該多點思考與大自然的關係,故以UceLi弦樂四重奏團演奏Puccini的Crisantemi送給植物。首演後歌劇院也實施了一系列的新措施,包括所有入場觀眾必須佩戴口罩、量度體溫等。
另一邊廂在英國,近日有報道指長壽音樂劇《歌聲魅影》敵不過疫情,將在倫敦永久落幕。消息源於音樂劇監製Cameron Mackintosh在Evening Standard的一篇文章,不過翌日原創者Andrew Lloyd Webber卻在Twitter表示,《歌聲魅影》將會盡快與觀眾見面。然後在7月30日,《歌聲魅影》官方網站聲明:「在等待駐場劇院Her Majesty’s Theatre翻新後,將盡快重新上演。」兩大巨人為何沒有溝通和共識就不得而知,不過作為West End多家劇院老闆及多齣音樂劇監製的Cameron Mackintosh在Telegram一篇報道中也表示,預計很多劇院在今年內也很難重開。而原定8月1日開始,容許室內表演場地重開,不過在最後一刻,當數字顯示疫情似乎有再爆發的迹象,也宣布延遲。不過即使重開也不可能立即有節目上演,因要應付綵排、售票等大量準備工作。而不少業內人表示,平日一場演出要有七成入座率,收支才平衡,但在新措施下,只容許大概二成半入座率,這種情况下重開,對業界來說可能是百上加斤。
網上預約 關閉互動設施
至於畫廊和博物館,部分已於7月重開,好像National Gallery便是當地首家重開的大型美術館, 而Natural History Museum、V&A 及Tate Modern等名館最近亦陸續重開。不過全部實行防疫措施,例如必須網上預約,跟隨指定單程路線觀看、關閉互動設施等。新規定不外乎是建基於社交距離和減少接觸的原則。隨着英國最新規定,看展覽看演出也就必須佩戴口罩。
讓世人很羨慕的台灣自是另一種風光。台灣文化部早於5月22日公布,逐步開放文化場館,首場演出是台灣愛樂(NSO)於國家音樂廳舉行的「公視+一起聽音樂:NSO沙發音樂廳《管絃織音》」音樂會,率先試行,開放觀眾入場。新措施包括實名制,須佩戴口罩、量體溫、間隔座位及維持社交距離等,當晚共有四五百名觀眾入場,同時也在「公視+」線上直播。到了6月7日,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全面解封,文化部啟動藝文新生活運動,所有場地逐步恢復演出活動。在後疫情時代,各大表演場地也推行新措施,實名登記、進場館前須佩戴口罩、量度體溫、手部消毒等,不論是台北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雲門劇場,台中國家歌劇院和高雄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等,全都採取相關措施。進入了後疫情時代的台灣,也成了世界各地的學習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