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去處。單車入門路線】從沙田公園踩至馬鞍山 尋覓古舊建築 靜遊時光隧道
【明報專訊】疫情趨穩,春光明媚,騎上單車,在藍天白雲下疾馳,撲面清風掃走心中鬱悶,好不暢快!
〈由我帶路〉一直帶大家踏遍香港山徑,慢賞群峰;今期起搞搞新意思,加入單車之旅,邀請單車達人推介踩車入門路線,讓大家邊踩單車邊欣賞沿路風光。第一擊由爬山單車教練楊志培帶大家熱熱身,從沙田公園往大圍再踩至馬鞍山,沿途尋覓古舊建築,到訪打卡靚景,夕陽下回程,是單車新手或親子遊的理想路線。
輕鬆平路 城門河畔靚景相隨
人稱培哥的楊志培是資深單車教練,1990年代已迷上山地車。培哥建議新手選擇較少人的路線,今次推介沿着城門河畔慢踩,一路向馬鞍山烏溪沙沙灘進發,部分路段由單車徑轉入小路,避開單車潮,來回約23公里,需時約2.5小時。
賞小龍飛腳 覓呂樂「別墅」
我們從沙田公園起步,園內單車亭可租單車,然後沿城門河踩向大圍方向。前行約700米,路口落隧道轉右,即到達第1個checkpoint:李小龍雕像。雕像放置於香港文化博物館入口處,館方自2013年起設置李小龍展覽,並邀請本地雕塑家朱達誠創作了這座高3.5米的李小龍雕像。踢腿英姿活靈活現,成為打卡熱點。
離開文化博物館,沿城門河穿過橋底,經過大圍城門河河上球場,此路段人流大減,頓感清靜。前行踩過第2條隧道,回到路面兩旁都有高聳大樹,如入隱世之境,正是今日第2個checkpoint:博雅山莊。望着10多呎高的巨石城牆,城門上刻有「博雅山莊」橫匾,上空高架城門隧道公路的天橋,構成一幅都市化與舊建築角力的有趣畫面。
翻查沙田區議會討論文件,以及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資料,這幢仿古建築背後充滿故事:前身是梅苑別墅和合興隆魚翅廠,佔地逾4萬平方呎,1971年被當時四大華探長之一的呂樂買下,改建為園林式度假別墅。呂樂後來離港,別墅易手轉為中式餐館。當局1980年代末收回土地,展開城門隧道公路工程,拆卸博雅山莊大部分建築,只留下城樓及城牆。
相關文章:香港單車徑 | 超級單車徑落成!6大單車徑路線推介! 租單車地點/單車徑app
車公廟紅牆耀目 曾大屋更樓威風
從博雅山莊原路折返,向港鐵大圍站方向前進,對面馬路見到甚為耀目的紅牆綠瓦建築,培哥帶我們經隧道踩至門外,來到第3個checkpoint:車公廟。平日在電視見到車公廟,話題焦點總落在籤文啟示,今次踏單車來到,可欣賞一下在藍天映襯下的車公廟建築,紅牆門外打卡也興味盎然。
據「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記載,車公廟建成年份不詳,最早可追溯至清嘉慶年間(1796至1820年)。而按廟內碑記所載,古廟曾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修,現屬二級歷史建築。華人廟宇委員會1990年代在舊廟前另建新廟,四面築有圍牆,紅牆綠瓦,甚有傳統風格。
離開車公廟,返回城門河畔單車徑,路口轉右,然後經過2個路口都是靠右,踩出隧道口,左邊是網球場,再往前就是第4個checkpoint:曾大屋。
逾150年歷史的曾大屋,屬傳統客家圍村宅第,始建於1847年,至1867年才建成,現時被列一級歷史建築。始建業主是在筲箕灣經營石礦場的富商曾貫萬,面積達6.5萬平方呎,呈長方形,整座建築由99個單位組成,取「長長久久」意頭。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文映曾撰文形容,曾大屋是沙田保存得最完整的客家圍村,盡見當年的用料取材,以至建築風格,村內各處還保留着花崗石、青磚和木材。特別值得留意圍牆四角屋頂見3層高的鑊耳形更樓,反映當年屋主的顯赫氣派。昔日大屋四周有護城河圍繞,正門設有吊橋連接,只是隨時代變遷,吊橋及護城河已不復存在。曾大屋現今仍有村民居住,培哥提醒遊人若入內參觀,務必保持安靜,以免滋擾村民。
離開曾大屋,折返回到城門河畔單車徑,往馬鞍山方向進發。一路兩旁有樹蔭,穿過沙燕橋、翠榕橋的橋底,踩至昔日的沙田畫舫(現改名會所1號水中天),過馬路後繼續沿單車徑在城門河畔前進。
沙田城門河畔兩旁都有單車徑,但跟培哥走的這條路線的單車較對岸少,沿路景色開揚,遙望沙田馬場。一路踩向俗稱「孖橋」的雙子橋,是往馬鞍山必經之路。此時已踩了10.5公里,新手若已疲倦,可經雙子橋從城門河另一邊返回沙田。
夕陽無限好 小心「樂而忘返」
若意猶未盡,則可由雙子橋再往前踩,路口轉左,沿着馬鞍山海濱長廊,一路可遙望中文大學校園景致,然後遠望八仙嶺。但欣賞之餘也切記留意路面和交通,因這裏兩旁都是公園,遊人較多。
由大圍踩至馬鞍山海濱長廊盡頭,近15公里,來到第5個checkpoint:烏溪沙沙灘,面臨吐露港,遙望八仙嶺,正是欣賞夕陽的熱點。
夕陽無限好,只是也得預留時間回程,租單車的店舖經營至晚上7時半左右,記緊預留足夠時間還車。由馬鞍山返回起點沙田公園單車亭,只要沿着單車徑踩,沒有分岔路口,約1小時便到達。當然,若大腿已感疲累,就要預留多些時間。回程時天色已暗,橫跨沙燕橋時,不妨欣賞一下城門河畔萬家燈火。
裝備貼士:手指度位 頭盔戴得fit
對於單車新手,爬山單車教練楊志培建議準備兩項安全裝備——頭盔和手套。
一個既安全又舒適的單車頭盔必不可少。有些新手或認為只行單車徑,不上馬路,慢慢踩就毋須戴頭盔,但培哥強調,意外就是意外,不論在單車徑或馬路上,都需要保護裝備。一來即使自己多小心,亦難控制其他單車手,一旦碰撞,就需頭盔提供保護;二來單車始終有一定速度,尤其落斜,萬一失控落地,戴了頭盔就可減低對頭部傷害。
培哥稱,單車頭盔提供保護作用的關鍵,來自內部的保護層,物料質感類似發泡膠;一旦撞擊就會裂開,從而吸收撞擊力。挑選頭盔時,培哥說要適合自己的頭形和大小,否則戴上後移位會影響保護力。他提醒戴上單車頭盔時,頭盔不應向後傾,底邊應離眼眉不多於一隻手指的闊度(圖);頭盔固定帶須扣於下巴,不宜太緊或太鬆,長度調校至可容納兩隻手指。市面上較常見品牌包括KASK(約$1400)、GIRO(約$880)等。
至於單車手套,培哥稱內裏有避震護墊,亦具有吸汗防滑功效,可避免因出汗而跣手。他又稱,當遇到突發事件如摔倒,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用手支撐,戴了手套便可減低倒地時的傷害。
文:王惠芳
編輯:林曉慧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由我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