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及編劇羅啟銳離世】忠於自己創作 以「劇本行先」 善用語言塑造角色 訴說大城市小人物故事

【明報專訊】「聽人說,每一隻海鷗都是一個死了水手的靈魂。」這是羅啟銳編劇的電影《秋天的童話》,鍾楚紅和周潤發走在多隻海鷗飛舞的海灘時,鍾楚紅的一句對白。剛在上周六離世的羅啟銳,活躍於香港商業電影以喜劇、動作、特技片為主的1980至1990年代,在編劇相對不受重視的作業流程中,卻堅持和搭檔張婉婷輪流任導演、編劇,以忠於自己的創作,開出一條「作者電影」的路,訴說大城市小人物的故事,映照昔日港人離散的時代背景。

香港的電影編劇,相對導演,向來都較少人關注。羅啟銳電影生涯有3齣重要而精彩的導演作品,而其他十多部都是編劇作品。編劇由文字開始創造整個故事世界,導演以影像說故事,他和伴侶張婉婷兩人一起完成多部經典的電影作品。

《秋天的童話》——鍾楚紅和周潤發主演的《秋天的童話》是「移民三部曲」之一,羅啟銳憑此作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電影劇照)
《玻璃之城》——1998年上演的《玻璃之城》,以火紅年代兩名香港大學學生的愛情故事為主軸,藉故事反映回歸前香港人的擔憂。(電影劇照)
《歲月神偷》——羅啟銳半傳記作品《歲月神偷》中,主角大耳牛就是童年的他。此電影令政府同意保育劇中取景的上環永利街。(電影劇照)
雌雄大導——2010年,羅啟銳(左)與張婉婷(右)在柏林影展憑《歲月神偷》獲得最佳電影水晶熊獎。兩人多年來輪流擔任導演、編劇,一起完成不少經典作品,被稱為「雌雄大導」。(資料圖片)

「鑽個主角鑽得好深」

兩人的電影路也開始得神奇。羅啟銳和張婉婷在美國的紐約大學讀書,在張堅庭介紹下認識了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方逸華,之後羅啟銳寫好《非法移民》的劇本大綱,講述偷渡到美國的男主角與有綠卡的女主角假結婚,爾後日久生情的故事。張婉婷交大綱給方逸華,獲她投資約100萬元,於是他們尚未畢業便拍成第一齣商業電影,張婉婷更憑此作獲得金像獎的最佳導演。這部作品與後來大賣的《秋天的童話》、《八両金》合稱「移民三部曲」。這些題材與當時主流商業電影不同,較文藝,寫小人物故事,而它們又在市場生存下來。

影評人皮亞認為,羅啟銳可說是「作者編劇」。他認為羅啟銳的劇本紮實,常言道劇本最重要是人物,而羅啟銳的劇本就是「鑽個主角鑽得好深」的。當中又關乎兩個層面,分別是主角性格和主角背景。在主角性格上,羅啟銳特別喜歡寫「乍看很麻煩,不容易接近,但一接近到就覺得他好可愛」的角色,例子就是《秋天的童話》中的周潤發和鍾楚紅。

若問資深戲迷,香港最好看的愛情片是哪部?皮亞認為答案不是陳可辛的《甜蜜蜜》,就是《秋天的童話》。羅啟銳常寫大城市小人物的故事,周潤發飾演的船頭尺是在紐約唐人街打工的小混混,說話粗俗,愛賭錢和打架。而鍾楚紅飾演的十三妹則接受過高等教育,到紐約念戲劇。她一開始因為很情緒化而被船頭尺視為「茶煲」(trouble),兩人從最初看對方不順眼,到慢慢發現對方可愛的一面而互相吸引,這樣的關係在戲劇上效果十足。

跟港產片facebook專頁「威哥會館」的港產片達人威哥談起《秋天的童話》,說到那個年代的午夜場,既對電影業非常重要,但亦龍蛇混雜,猜想當時的小混混看《秋天的童話》午夜場,自然會把自己投射在船頭尺身上。他又用「有緣無分」形容羅啟銳筆下角色的命運,他另一編劇作品《八両金》,由洪金寶飾演的細奀在文化大革命時偷渡,從中國汕頭往美國紐約並駕駛的士為生,取得綠卡回鄉時遇見童年的死對頭烏嘴婆(張艾嘉飾),結局中細奀卻眼白白看着他愛的烏嘴婆嫁給他人。皮亞形容羅啟銳常寫「階級愛情」,或威哥說因為自卑,想愛不敢愛的故事,而總能引起觀眾興趣。

經典的電影可以流傳下去,但那年代看電影的氣氛,卻要老觀眾才知道。威哥回想自己最初對羅啟銳作品有印象,是因為他第一齣導演作品《七小福》。該電影於1988年上演,是根據香港京劇大師于占元的真人真事改編,于占元桃李滿門,是洪金寶、成龍、元彪、元華等人的師父。電影中由洪金寶飾演于占元,戲中有很多小演員則飾演這些明星的童年,而剛好威哥看戲時跟小演員差不多年紀,所以覺得特別有趣,小時候難得會接受這種拍攝現代生活的文藝作品。

對威哥而言,1987年《秋天的童話》的成功,因為作品在那個年代很新鮮,整齣電影在外國取景,又與主流的喜劇、動作、特技片等商業電影不同,以人物故事為主。當然很重要是周潤發在簽下拍攝《秋天的童話》後,在1986年憑《英雄本色》走紅,所以在《秋天的童話》推出時,周潤發已有一定叫座力而不再是票房毒藥,能夠吸引觀眾看他拍攝特別和非主流的電影,羅啟銳和張婉婷這個搭檔也是在當時開始引起大眾注意。不過這份劇本,根據他們在書本《雌雄大導》的訪談,其實遭過很多電影公司拒絕,直至獲監製岑建勳青睞,才終於開拍成功。

而皮亞常提到1992年的《我愛扭紋柴》,是羅啟銳導演及編劇作品,通常為別人編劇的作品,和寫給自己的作品是不同的。這齣賀歲片,周潤發飾演的吳山水是新界圍頭村村長,其青梅竹馬女友、鄭裕玲飾演的郭飛螢移民外國回港,因經歷不同兩人漸生嫌隙,但又互相牽掛。皮亞點出這作品兩個主角的背景很重要,選拍圍村長大的人,反映羅啟銳重視角色背景,從中有對社會的關懷。威哥亦喜歡這部作品,是少有故事完整的賀歲片,而且能發掘和拍攝香港原居民的生活。

威哥認為羅啟銳和張婉婷都是以「劇本行先」的電影工作者,作品雖「走偏鋒」,在那個時代卻又能「教育觀眾去看不同的電影」。羅啟銳也曾為其他導演寫劇本,如陳友執導的《一屋兩妻》,姜大衛執導的《美男子》等。而在兩人的創作生涯,有時因運氣獲大明星如周潤發、洪金寶等參演,所以電影票房雖未必較類型片高但也不錯,又獲不少獎項。威哥與皮亞都認為羅啟銳和張婉婷拍住上,也是他們能夠忠於自己創作電影的原因,當時很多編劇必須跟公司簽約並參與在集體創作之中,或者要有導演願意拍編劇所寫的故事而不是要求編劇配合自己,這對搭檔則能夠一直創作自己風格的電影。


延伸閲讀:曾灶財NFT面世!明報文化館推出14款曾灶財NFT 共同懷緬九龍皇帝


善用語言塑造角色 雅俗兼備

羅啟銳的劇本還有另一個特色,就是語言。皮亞和威哥都認為羅啟銳善於運用俚語,在《秋天的童話》中「船頭尺」這個名字,來自他「度水」即常常找人借錢,小混混又會唱出歌手尹光歌曲《你阿媽大減價》。另一部電影《我愛扭紋柴》,則全片有不少觀眾聽不明的「圍頭話」對白,是新界原居民的語言。同時他的電影也會出現文藝的對白,海鷗和水手之外,在《我愛扭紋柴》亦有周潤發用圍頭話說︰「有屋、有樹、有山、有水,都好幸福了。」兩人都認為羅啟銳的劇本甚有文藝氣息,威哥又稱羅啟銳能在相對文藝的劇本中加入幽默元素,習慣看商業片的人都容易代入,又會寫一些有噱頭的對白,讓觀眾離開電影院後都會記得,是他成功的原因。

看羅啟銳作品的紀錄,他和張婉婷由1985年上演的《非法移民》到2015年上演的《三城記》,剛好共30年。羅啟銳活躍於香港電影工業的時間,正是港產片最輝煌的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一年有超過100甚至200部香港電影上映。皮亞說羅啟銳作品很反映時代背景,所以有一個重要議題貫穿兩人的作品,就是香港人的飄流和離散;而移民是最易切入的角度,所以才有「移民三部曲」。威哥亦提到他們的作品常會討論中外文化差異,無論是《秋天的童話》和《非法移民》裏華人在外地生活,或是《八両金》和《我愛扭紋柴》裏華人回流,都會感到格格不入。

於1998年上映的《玻璃之城》,皮亞認為可能是羅啟銳和張婉婷心中最重要的作品。兩人都曾在香港大學讀書,而《玻璃之城》講述香港大學利瑪竇宿舍校友、黎明飾演的許港生,和何東夫人紀念堂校友、舒淇飾演的韻文,他們曾在大學時期相戀,分手後各自結婚,重遇時發展出婚外情,終在香港回歸前於倫敦的車禍中死去。故事從火紅年代一班大學生參與保釣運動談到回歸,皮亞表示故事隱喻港人面對回歸時的憂慮,也看得出編劇羅啟銳對香港的愛。不過威哥記得當時作品雖然在台灣金馬獎成績不錯,但票房不好,上映時也是香港電影整體走下坡的時候。

創作扎根香港 《歲月神偷》助保育

進入2000年代,羅啟銳為《北京樂與路》編劇,在《1:99電影行動——我的飛行家族》任導演,皮亞形容他嘗試拍攝大題材和大敘事,但感覺有點是在「中港電影類型片的大海中浮沉」。直到羅啟銳再次執導和編劇,完成半傳記作品《歲月神偷》,並在柏林影展中奪得最佳影片水晶熊獎,羅啟銳再受矚目;同時電影引發社會運動要求保育電影取景的永利街,皮亞認為更是重要的成就。拍《歲月神偷》前羅啟銳覺得沒人會對他的童年有興趣,只好在拍《七小福》時悄悄加入自己的故事,其實反映了昔日香港電影工業雖然輝煌,但對題材有很多商業考慮;20年後《歲月神偷》資金也得來不易,有來自電影公司,也要申請政府資助才順利拍攝。

回顧羅啟銳作品,皮亞因他的劇本上總扎根於他在香港的成長故事,說他是「百分百香港仔」,劇本特色是通俗但不媚俗;威哥則認為他和張婉婷不受電影公司限制,先寫劇本再找人投資,是那年代電影工業中的「異數」。羅啟銳在《雌雄大導》訪談中自言:「我覺得所有導演都是心底裏憂鬱的……但在這一切的憂鬱當中,我盡量只拍我真心想拍的電影。」

文:胡筱雯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