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學家預測2070年香港或變熱帶氣候 與孟買相似 不止夏天炎熱潮濕 料熱更難耐

【明報專訊】夏至後香港氣溫高達30℃,從冷氣房走到戶外,恍如跨過隨意門置身熱帶雨林,騰騰熱氣撲面而來。皮膚交感神經指示汗腺快點出汗,可惜相對濕度70%至90%,雨後水氣搶先瀰漫城市,汗珠久未蒸發散走,反為肌膚覆上一層膜,黏着衣履,出門前的梳洗化作無用功。到達辦公或上學地點,逃進另一間冷氣房,人工製造的冷風把方才滯留的汗水吹乾,待被排走的熱停留於皮膚表面。熱不一定辛苦,但又熱又焗又落雨的天氣,不可謂不難頂;有研究預測2070年香港最壞會變「熱帶季風氣候」,炎熱和潮濕,不止在夏天。

通州街公園的無家者阿英今年夏天赤膊睡覺,常備一把摺扇搧涼,也不時淋水抹身解暑。他說今年夏天算熱,但未算「頂唔順」。雖然公園沒有冷氣,日間溫度比冷氣房高許多,但園間草木比建築物多,晚間不太會有熱島效應;記者從深水埗住宅區走到公園,體感溫度低了一至兩度。

無家者阿強跟阿英一樣,沒有選擇到臨時避暑中心過夜。他們說即使最近的避暑中心亦路途遙遠,難把家當「一抽二掕」帶過去,而且開放時間太短。阿強白天會到附近麥當勞和圖書館看小說和電影,炎夏生活不算苦悶,不過近日暴曬和暴雨輪番來襲,有時被子和行李被淋濕,是往年少有的麻煩。他應對濕熱的工具是一把USB充電小風扇。

記者隨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吳衞東到通州街公園採訪無家者,圖中無家者阿英說該地溫度未算難耐,赤膊能解暑。吳衞東呼籲政府改善臨時避暑中心服務,讓市民有多個選擇。(賴俊傑攝)

將與孟買、雅加達同屬熱帶季風氣候

氣象學家Hylke Beck的團隊在2018年,結合氣候模型分析及柯本氣候分類法(KCC),預測50年後全球多個城市的氣候變化,結果讓人能用其他城市作參照,直觀理解將來居住地的氣溫、降雨情况。常見以「亞熱帶」形容本港氣候,按KCC更細緻的分類,屬於「夏雨型暖溫帶氣候(temperate – dry winter – hot summer )」,按「非常高溫室氣體排放情景(SSP8.5)」,到2070年會香港變成「熱帶季風氣候(tropical – monsoon)」。

換句話說,香港將跟同屬「熱帶季風氣候」的孟買、雅加達和邁阿密,有相似的氣候。推算下,香港在2070年的溫度會比現在升約1.5℃至全年平均26℃,全年的太陽都很毒,夏天將延長,降雨更頻密,縮短後的冬天卻幾乎沒有雨。「全球氣候變化脆弱性指數」顯示,香港在氣候變化下的危機屬中等,但港人對潛在災害的意識不高。

天文台前台長李本瀅說,這樣的氣候帶轉變他不驚訝。氣溫上升只是氣候轉變的其中一環,「還要面對愈來愈多、愈來愈厲害的乾旱、暴雨、風暴潮,以及水位上升問題」。去年及今年的黑、紅雨下,本港受影響的地方不少,如大澳、堅尼地城等低窪地區,或地下商場、停車場、地鐵等場所。

氣候與健康研究員何盈恩解釋,影響體感溫度的,不止實際氣溫:陽光有多曬、風速多快、濕度多高,都會影響人體主觀感受。不幸是,人類的碳排放令氣候轉變,再令多個指標均朝讓人體不舒適的方向發展。她說學術界較多討論「氣候」而不是「天氣」轉變,因為溫度不一定會逐天攀升,但整體氣溫趨勢正不斷破紀錄;「科學家確認2023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上升超過兩度」,這些新聞標題已讓人資訊疲倦。

聯校極端高溫天氣研究負責人、中大建築學院姚連生建築學教授吳恩融,以及科大數學系與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講座教授馮志雄,對Beck的研究結論有保留,但何盈恩認為,讓人用其他城市的情况,直觀感受氣候變化,是有意思的說法。「一個城市本身在什麼氣候帶,意味當地氣候平均值會怎樣被高溫影響。比如英國在溫帶(地區),以前是不熱的,基建設計沒有考慮炎熱天氣,倫敦很多地方沒有冷氣,現在它們要改變。當然這不是最仔細的描述,不過用其他城市做參照,可初步學習其他人處理熱的方法。」

「這兩年氣溫躍升特別厲害,落雨分佈好極端,海平面、極端天氣事件也惡化。當從每天的天氣,我們都感受得到變化,更加顯示趨勢愈來愈嚴峻。」何盈恩補充。按香港天文台的統計,2023年香港酷熱天氣日數(最高氣溫33℃或以上)54天,熱夜日數(最低氣溫28℃或以上)56天,分別為史上第一及第二多。按高至非常高溫室氣體排放情境預計,在2071至2090年,這兩個數字會升至88至187天,以及119至186天。

人偶演員:開工前熱定先 免忽冷忽熱

酷熱天時,什麼職業的人最辛苦?常戴頭套、身穿人偶裝的吉祥物演員安琪說,今年比去年更熱,熱的程度每日疊加,不是一日之間激增。她的防暑方法除了「飲多啲水」,還有「開工前熱定先,以免忽冷忽熱」;在室外做吉祥物表演時,每隔半小時亦會休息。

八鄉農夫周思中就說,在農田工作雖然被太陽直曬,汗水包圍全身,但通風比市區好些。他表示:「其實最近曬同猛烈太陽,對作物是救命稻草,秋葵、絲瓜、番薯特別high(狀態健康)。」「當然對人的影響、辛苦是有的,但之前半年陰天對作物是糟糕天氣,2、3月陰天又沒落雨,植物很慘,沒有光合作用,又沒有額外雨水灌溉;4、5月狂落雨,但沒太陽;現在是慘勝的結果,一時落雨一時暴曬,植物最happy。」

曬得黝黑的周思中不怎麼做防曬,也不常跟從勞工處《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吳恩融認為各方面的防暑措施刻不容緩,指不論是強度、密度還是長度,現在的極端高溫天氣都在惡化,「以前最高35℃現在去到38℃,以前可能一個夏天10次酷熱天氣(警告),現在每10日有8日都熱,時間又長,愈長對健康影響愈大」。

香港紅十字會社區備災服務高級經理楊綺華近兩年跟團隊及合作機構,到全港劏房及高危社區,添加循環風扇、更換老化增溫的電器,以及將明火爐換成電磁爐。她坦言這些不適切居所,在各標準下對人體健康都不好,可是目前居民只能住在其中,唯要想辦法緩解危機:「尤其是見到居民在極端高溫的情况下,除了生理健康,還有情緒困擾,降溫很重要,我們也在量化方案的成效。」

未來建築設計宜考慮氣候

吳恩融建議,未來建築物少用會吸熱的玻璃或深色幕牆,增加遮擋陽光的簷篷;隔熱塗料也能為建築物增加保護。「現時樓宇給現在的人住未去到極度危險程度,但未來轉熱,一係不斷開冷氣,一係熱餐懵。」在樓宇、人口密集的市區,建築物吸收的熱力在人們睡覺時仍未排走,導致失眠等身心問題。「高密度地區(如油尖旺、荃灣、中上環、元朗及天水圍)又是基層和老人家居住的地方,他們身體本就不好,又焗在悶熱的環境,風險很高。」熱災害的後果,不平均地由最脆弱的人群承受。

何盈恩最近從香港搬到新加坡。她說新加坡綠化設施做得比香港好,感覺熱力更快散走。「這邊很多街道和天橋是有蓋的,行路或食嘢可以不被淋濕,有時更可不用帶傘出去。」雖然熱,感覺卻不太難受。「我覺得香港要有更多避暑選擇,比如開放社區中心,在購物商場設置多兩張櫈,有很多既有的空間可以盡用。」記者日前到訪九龍區臨時避暑中心,得知有使用者是劏房住戶,他們因要節省電費,不敢開冷氣;何盈恩建議政府研究,未來能否增設酷熱天氣下基層電費津貼,讓人更安心應對熱浪。

現在香港已恍如桑拿室,地球還有救嗎?多年來應用大氣化學模型的馮志雄安慰道,未來數十年,溫室氣體排放情景應該不會達到非常高的水平(也即Beck預想的情况)。「如果是SSP8.5的話,各地會有很多能源戰爭,但應該不至於這麼可怕,因為全球有實際行動減少排放。」只是,再精準的科學,也不是預知未來的水晶球,如果世界末日嚇怕你,從自己開始改變這場沙盤推演,會是一條出路。

文˙梁景鴻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