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藝術。公廁美學|特色公廁實用與美學兼容 打破刻板印象 締造活力社區

【明報專訊】有誰會想到,着重實用功能、不被注目的公共廁所,也會成為城市美學一部分?電影《新活日常》拍下由安藤忠雄、隈研吾等多名建築師和設計師打造的東京特色公廁,它們在鏡頭下宛如一座座大型藝術品,一改大家對其髒亂、陰沉、臭氣熏天的印象,吸引世界各地遊客朝聖、打卡。將視線從東京放回我們身處的香港,換上不一樣的目光穿梭於大街小巷,原來我們身邊不乏具設計感的特色公廁,只是等待一雙好奇的眼睛,將它們發掘。

「彩色方格」點綴舊樓群:馬頭角道公廁及浴室

馬頭角道公廁及浴室參考自荷蘭藝術家Piet Mondrian的「方格畫」,在土瓜灣一眾舊樓中尤其醒目。(賴俊傑攝)

毗鄰牛棚藝術村,有座覆上紅、黃、藍格子的3層建築,單憑外貌,大概沒有人會聯想到這是公廁和公眾浴室。馬頭角道公廁及浴室在2022年完成翻新工程,新面貌在土瓜灣的一眾舊樓中尤其醒目。負責項目的建築署物業事務經理李寶賢指,建築物外形參考了荷蘭藝術家Piet Mondrian(1872-1944)的風格,希望透過設計活化舊區,令整個社區更有動感。

Mondrian是幾何形體派的藝術大師,他創作出的「方格畫」,由直線、矩形方格和三原色組成「形式之美」,畫面構成看似簡單,卻在色彩、比例上達到視覺上的平衡,和諧中帶活力。馬頭角道公廁及浴室可見其典型的紅黃藍方格,還巧妙地將原有的外牆窗戶和通風口化成黑色色塊,融入原本設計,帶來耳目一新感覺。公廁及浴室內部延續外牆鮮明色彩,在整體以白色為主調下為廁格門分別髹上深淺不一的橙色與藍色,營造色彩漸層效果。原有建築在1960年代建成,是次翻新加添無障礙設施,例如無障礙淋浴空間。

地址:九龍城道180號

典雅「四合院」:林村放馬莆公廁

放馬莆公廁設計古色古香,仿瓦片、四四方方的建築佈局,帶點北京四合院的影子。(曾憲宗攝)

放馬莆公廁位於大埔林村許願樹、林村天后廟附近,外形古色古香,仿瓦頂、四四方方的佈局,帶點北京四合院的影子。端看公廁細節,到處飾有中式傳統窗格花紋,其中應用得最多的是類似四合院中常見的窗格樣式「步步錦」,圖樣由橫豎線條組成幾何圖案,按一定規律排列、變化,看起來典雅又簡潔。洗手間外的標示牌特地將「男」、「女」二字融入紋樣,非常有心思。公廁在2021年翻新內部後,亦將此圖樣延伸至室內,讓整體設計更一致。公廁其中一個貼心位是在盡頭設置石椅,供遊人休息;坐在長椅上望向窗外,可細賞田園景色。香港廁所協會主席蘇金標指,雖然放馬莆公廁位處旅遊熱點,使用量高,但仍能保持環境乾淨,過去協會曾兩度頒發「最佳公廁」給這個洗手間。

地址:大埔林村放馬莆(林村天后廟旁)

天幕下的「單車展館」:大埔白石角公廁

白石角公廁鄰近單車徑,特意以單車為主題設計,還添加不少貼心設備如飲水機、充電區等,方便單車友。(曾憲宗攝)

大埔白石角公廁去年啟用後,即獲香港廁所協會頒發「最佳公廁金獎」,不但環境乾淨企理,公廁的設計和設施都令人耳目一新,甚至有網民大讚「像去了日本一樣」!

白石角公廁的玻璃天幕引入自然光,還懸掛起多個舊單車輪,獲網民大讚。(建築署提供)
廁格背板上展示不同年代的單車圖片,如1960年代的「客家佬」品牌單車、1980年代的鳳凰牌單車等,有如單車展覽館!(建築署提供)

一改公廁以往予人陰沉的印象,甫進入白石角公廁,天花處的玻璃天幕將陽光灑下,引入充足自然光線,營造舒適感覺。白石角公廁的最大亮點,莫過於配合附近的單車徑,以單車為設計主題。建築師特意蒐集舊單車輪,將純白車輪裝飾在天幕下。廁格內亦可見不少心思,不單廁格門上的圖示是齒輪形狀,廁格背板上還展示不同年代的單車圖片和簡單文字介紹,如1960年代的「客家佬」品牌單車、1980年代的鳳凰牌單車,當然少不了為香港奪下兩面奧運單車獎牌的場地單車,有如一間單車展覽館!蘇金標到訪過多次,大讚洗手間環境乾淨,內裏設施智能化,如以AI監察室內空氣質素、天幕下的LED燈自動調節光暗,廁格內的免觸式垃圾桶、感應式冲廁設備等,更衛生、方便;另外還貼心地在公廁外增設飲水機、充電區,方便用家。

地址:大埔白石角海濱長廊(近科研路迴旋處)


相關閲讀:【單車旅遊】適合新手!橫琴單車友善配套 美景處處 輕鬆騎遊兼打卡


簡約光影庭園:觀塘海濱道公園公廁

繁忙的觀塘工業區,車來車往,被觀塘繞道、一眾工廈包圍的海濱道公園,有如緩衝區一樣,引領遊人從工業區到海濱休憩。負責項目的建築署高級建築師温梓媛指,海濱道公園以都市庭園為設計構思:弧形草地、連綿不斷的木欄柵長椅,還有隨風搖曳的鳳凰木,希望可與自然和諧共存。

鳳凰木左右兩側的小型建築是男女洗手間,用料、設計上延續公園的自然元素。外牆採用一整片半透光玻璃磚牆,在日間帶入室外陽光,夜間透出暖色光源,就像伴行人歸家的小夜燈。室內設有天窗,幫忙將外面的環境與光線引入,同時節省用電;從廁格步出抬頭一看,一抹豔紅的鳳凰木從天窗透出,有如畫一樣,讓人心曠神怡。建築群立面所用的清水混凝土、木材從室外一直引伸至室內,洗手間內部可見木紋、水泥色調等元素,打造簡約、自然環境。設施方面,為了照顧不同用家需要,除了無障礙洗手間,還有家庭洗手間,讓家長可與小朋友一同使用;亦設有育嬰室,為媽媽提供寬敞又私密的空間為嬰兒換尿片、餵哺母乳。

玻璃天幕不止將自然光線帶入室內,亦如畫框一樣將室外的鳳凰木定格。(建築署提供)
洗手間內部設計簡潔,半透明玻璃磚牆引入自然光線,營造自然舒適氛圍。(建築署提供)

地址:觀塘海濱道公園內(香港綠景NEO大廈旁)

「茅室」揚威亞洲:尖沙嘴梳士巴利花園公廁

在太空館、藝術館附近蹓躂,經過被綠色植物簇擁、以木條包圍的梳士巴利花園公廁,即使沒有迫切需要,也讓人忍不住入內參觀。由本地建築設計公司LAAB打造的公廁「茅室」,不單名字逗趣,設計也打破大家對公廁的想像,曾是日本、台灣等地多個設計獎得主,包括2018年日本Good Design Award。

尖沙嘴梳士巴利花園公廁「茅室」完美融入所在環境,可惜暫停開放。(LAAB提供)

茅室着重將自然環境引入洗手間內,先以木條刻劃外形,將其隱身綠意之下;然後藉磨砂玻璃,將自然光帶進室內,還在裏面種植綠色植物、播放潺潺流水聲與鳥鳴聲,讓遊人即使步入新空間,仍如置身公園中。「由於茅室位於尖沙嘴,為了加強廁所與所在地區的關係,我們加設兩張舊照,希望有部分設計可與周邊環境有關連。」LAAB共同創辦人及設計總監吳鎮麟分享,他們以馬賽克磚拼湊出1950、60年代的尖沙嘴景色,女廁牆身可見前九廣鐵路鐘樓和總站大樓,而男廁則是半島酒店主樓與舊式雙層巴士,沒想到這些幾乎已消失的景貌,竟然在洗手間內再現。廁格門後還有驚喜,每道門後都有插畫記錄着廁所的歷史發展,如「倒夜香」、「水槽式公廁」等,大玩「廁」文化!可惜此洗手間現正維修中,暫時停用。

洗手間內的牆身以馬賽克磚拼湊出昔日尖沙嘴景色,女廁可見前九廣鐵路鐘樓和總站大樓。(LAAB提供)

地址:尖沙嘴梳士巴利花園(近香港藝術館)

文:張淑媚

設計:賴雋旼

編輯:梁小玲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玩樂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