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疾病。牙科服務|了解不同療程細節及風險 慎選牙醫

【明報專訊】牙齒疾病涉及不同類別,市民最常接受的治療包括牙周病、蛀牙、矯齒箍牙、活動假牙及植牙、拔智慧齒等。牙醫吳建葦提醒,各種療程均有不同風險,市民要小心選擇合適及具經驗的牙醫。

牙周病嚴重 需切開牙齦清理

牙周病是由黏附在牙齒表面的牙菌膜引起,初期病徵包括流牙血、口臭等;若不及時處理,導致牙齦與牙齒脫離,形成牙周囊袋,令牙菌斑堆積,此時單靠刷牙也不容易清潔,炎症更會向深層牙周組織蔓延。嚴重導致牙齦萎縮、牙齒動搖,甚至脫落。

早期牙周病,可接受專業洗牙,清除積聚的牙石和牙菌膜。若牙周囊袋太深,則需小型牙周翻瓣手術,切開牙齦清理感染範圍。術後患者要注意口腔衛生,避免傷口感染,一般3星期後回診所拆線,檢查傷口癒合情况。

蛀牙杜牙根 牙脆弱需戴牙套

不少人誤以為蛀牙必須杜牙根,其實牙齒組織分為琺瑯質、象牙質及神經線,輕度蛀牙只影響琺瑯質及象牙質外部,或會誘發暫時的牙髓發炎,只要及時清走蛀牙菌及補牙,牙齒神經可自行修復。但若嚴重蛀蝕神經線至無法修復,就需要杜牙根,抽出受感染的牙髓神經,修補蛀掉的牙齒。術後牙齒變得脆弱,感知能力亦會受影響,故建議患者佩戴牙套加強保護,以免牙齒脆弱易斷、崩裂。

矯齒事前檢查、跟進要做足

不少人箍牙以改善咬合和儀容。箍牙前要否拔牙、拔哪幾隻牙,需要牙醫判斷,拔牙目的是釋出空間來排列牙齒。牙醫亦需要評估顎骨及牙齒情况,若有嚴重蛀牙或牙周病,會增加矯齒難度及治療時間。箍牙療程由1至3年不等,若事前牙齒檢查不足、沒有定時跟進牙齒移動進程、沒定時洗牙,或選用不合適箍牙物料,均會影響效果,有可能導致箍牙失敗或不同牙病。

植牙療程約半年 術後腫脹出血

不少長者因蛀牙及牙周病等原因,導致牙齒脫落,需要訂製活動假牙;但長時間佩戴活動假牙,容易鬆脫及令牙肉收縮,故亦愈來愈多人考慮植牙。植牙手術需要切開和翻開牙齦,在適當位置鑽孔,植入鈦合金植體,用作牙根;待約3個月鈦合金植體與牙槽骨癒合,再套上牙齦癒合裝置,令牙齦生長成為理想形狀,最後印模及再安裝牙冠,整個植牙過程約需時半年。植牙屬入侵性手術,術後會有腫脹、出血等不適。若牙醫經驗不足,可能會插穿牙齒神經線,或致流血不止;而護理不當則增加傷口感染、化膿、發炎等風險。


相關閲讀:【牙齒矯正。箍牙注意】箍牙愈早做愈好?治癒率是否百分百?應選傳統固定式還是新興活動式? 專家提醒:牙齒不齊整影響咬字咀嚼 妨礙學業和社交溝通【附箍牙4問4答】


拔智齒不慎傷神經恐面癱

拔智慧齒屬於口腔頜面手術。由於智慧齒蛀牙、生長空間不足以致長歪,影響鄰近牙齒等問題,令患者感到痛楚、牙肉膿腫、張口困難,需要拔掉。手術需局部麻醉,牙醫先鬆動牙齦,再用手術鉗把智慧齒拔除;或根據患者牙齒情况,將智慧齒分割再拔除。術後患者需保持口腔衛生,小心傷口受感染。

由於智慧齒與舌頭和面頜神經線關連,萬一手術令神經線受損,可能導致嘴角或面部失去知覺及永久麻木。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