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課本展覽|遊戲無益?常識書教治鼠?打開百年前課本 展現不同年代社會面貌

【明報專訊】枯燥的學科知識,乏味的圖文編排,是我們對教科書的刻板印象。

可是,當你打開百年前的課本,事情一下子就變得無比有趣!從晚清到1950、60年代,教科書百花齊放,一一展現不同年代的社會面貌。連「捉老鼠」都被列入教材,你猜得到是哪一科的內容嗎?到孫中山紀念館正舉行的舊課本展覽,自可找到答案。

20世紀初的香港,既有傳統私塾,亦有私人或教會創辦的西式學校,當時學生所用的課本未有嚴格規範,市面上同時出現本地和內地編印的教科書,部分甚至由學校教師、校長親自撰寫。「勤有功 戲有益——舊課本中的童玩」展覽涵蓋從晚清到1950、60年代這段教科書百花齊放的時間,展出逾60組教科書和玩具。除了中、英、數、常等核心科目,還有早期的蒙學讀本、專為女子而設的教科書、水彩畫課本等,一窺以往學生上課學的是什麼。

「勤有功 戲有益——舊課本中的童玩」展覽特設課室場景讓大眾打卡,重現上世紀天台學校的模樣。(鄧家烜攝)

展示晚清到1960年代教科書

展品年期橫跨數十年,孫中山紀念館一級助理館長周俊基表示,好些科目早已消失,「例如尺牘,尺即長度,牘即竹簡,就是教學生撰寫信件、公文的用語、格式等」。在資訊科技發達的今日,現代人依賴電話、WhatsApp交流,但以前書信是重要的通訊工具,需遵守一定的規範。展覽特意展出不同版本的《尺牘》,如《新童子尺牘》、《中華初等尺牘》、《交際新尺牘》等,可見當年會按不同年紀的人士需要而教授書信格式。什麼場合需以書信通訊?由邀約朋友外出,慰問親友,到為照顧父母而向學校告假,向經理舉薦學徒等不同情景也有範例,這些書信反映上世紀的社會面貌。

 1932年上海廣益書局印行的《新童子尺牘》,教導學生撰寫書信格式。(鄧家烜攝)
展覽展出不同版本的尺牘,圖為1930年昆明中華書局發行的《中華初等尺牘》。(鄧家烜攝)

常識書教治鼠 反映社會面貌

課本內容一直隨社會改變,百年前的常識書與現在的當然不同。1926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撰常識教科書》(第五冊),有提及當時困擾社會的鼠患問題,教導學生防治鼠患。在1894年至1920年代,香港受鼠患問題困擾,逾2萬人死亡。常識書收錄的相關內容,便包括填補家中罅隙、養貓捉老鼠、放捕鼠器等,讓學生自小就有意識保持環境衛生,遏抑鼠患問題。今時今日,鼠患問題已受控,鼠疫已非重點教學內容,治鼠之法亦已不同。但周俊基留意到,無論是什麼年代,有些內容始終出現在教科書上,「知識的內容會有變改,德育方面卻沒怎樣改變」,例如孝順父母、守時、有借有還等品格教育,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等歷史故事,在不同年代的教科書都能找到。

192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撰常識教科書》(第五冊),收錄防治鼠患的課題,教學生怎樣驅逐老鼠,包括填補家中罅隙、養貓捉老鼠、放捕鼠器等。(鄧家烜攝)

舊課本中尋找失傳遊戲

俗語有云:勤有功戲無益,展覽就將這句耳熟能詳的諺語改為「勤有功戲有益」。周俊基表示,近年大家明白玩樂對兒童發展有不少好處,而在上世紀的舊課本中,也非一面倒認為遊戲無益,以前的教科書有不少遊玩元素,例如有數學書透過捉迷藏,教學生數字概念。展覽特意從舊課本中找回曾出現的玩具,如毽子、陀螺、西瓜波、鐵皮玩具等,還有一些舊式遊戲如滾鐵圈、兵捉賊等,參觀者可透過二維碼認識這些或已失傳的遊戲。在特定周末,還有導師帶領玩一些經典集體遊戲,體驗當中趣味。

早期英文教科書由教師、校長親自編寫,如1928年出版《聖保羅書院英語會話課本》(第一冊),由聖保羅書院時任校長史超域牧師撰寫。(鄧家烜攝)

昔日學校無瓦遮頭 桌椅相連

為了令大家重拾課堂回憶,展覽特設課室場景,重現「天台學校」課室模樣,讓大家打卡。隨着戰後嬰兒潮和內地移民增加,無論是學校硬件抑或學額都供不應求,徙置大廈天台遂被改建成學校,天台學校應運而生。周俊基說:「這些學校無瓦遮頭,所有課堂都在天台進行,包括中英數、體育課,小息亦在同一地方,那時的學習環境不太理想。」踏入1970年代後,校舍數量增多,天台學校步入歷史。

二戰後學童人數急升,徙置大廈天台被改建成學校,天台學校應運而生。圖為1962年位於黃大仙的天台小學。(鄧家烜翻攝)

展覽的「課室」內放有多張舊式木製桌椅,部分設計與現在常見的大不同。有些書桌的抽屜是上揭式,有些更是桌椅相連,坐上去後無法調節桌椅間的距離,記者試坐過,寫起字來不太舒服,難怪設計已不復見。「課室」一側密密麻麻滿佈各式各樣指示牌如「校務處」、「童軍室」、「視聽室」等,另一面則有家課冊黑板。細心留意,以前小學家課冊標註的科目是「國、英、數、社、科、健」,首3科不難辨識,分別指國語(中文)、英文、數學,但90後可能不知道什麼是「社科健」,社科健代表社會、科學(前身為自然科)和健康教育3個科目,到了1996年,當時的教育署將它們合併為「常識科」。每逢周末及公眾假期,展覽會設有1小時專題導賞,歡迎公眾邊看展品邊細聽關於教科書和童玩的故事。

「課室」一側掛上授課時間總表和不同年代的家課冊黑板,從中可見科目的轉變:將社會、科學和健康教育三科,合併成現在的常識科。(鄧家烜攝)

相關閲讀:【歷史文化遊。昔日水上的士】乘搭復刻版「嘩啦嘩啦」 在避風塘游走一圈 細味歷史變遷兼認識水上人生活


「勤有功 戲有益——舊課本中的童玩」展覽

日期:即日至3月31日

地點:中環半山衛城道7號孫中山紀念館一樓展覽廳

網址:bit.ly/49GFmfG

文:張淑媚

設計:賴雋旼

編輯:梁小玲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玩樂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