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退化別輕視 適當治療可紓緩症狀


近年港人平均壽命延長,而愈長壽,關節退化問題便愈普遍,同時香港運動風氣盛行,但運動時不小心,也有機會引致關節受傷。骨科專科醫生戴希恩表示,不同年齡的病人,關節問題成因不同,只要針對病情採取適當的治療,便可以紓緩症狀,減少對生活及情緒的影響。

退化性關節炎 以年長為主

對於關節問題的成因,戴醫生以膝關節和髖關節為例,表示問題大致分兩種:

1.年輕病人大多屬運動創傷,特別是跳躍落地或急轉向的運動,例如打籃球、踢足球等,較易導致運動創傷,包括膝部十字韌帶或髖關節內的魚唇軟骨受傷;亦有些運動如跑步,屬於負重運動,對膝蓋是一種負荷,不但會導致肌肉疲勞,也有機會導致膝蓋跟腱的炎症,甚至跟腱撕裂。

2.年紀較大的病人,一般是退化性關節發炎,成因未必是一次特別的創傷,而是日積月累所造成。通常症狀包括步行時感到痛楚,步行路程減少,亦有機會出現腫脹或移動幅度有限制等情況,例如髖關節患者,提腿的幅度沒以往大,有些動作如深蹲或會做不到。

保守治療 減慢退化

至於治療方法,戴醫生指出,由於手術始終有風險,所以初期都會先試保守治療。

如果是運動創傷,醫生先要看病人的症狀及受傷時的情況,如果是扭動或跳躍落地的動作,臨床檢查發現是十字韌帶創傷或半月板受傷,便會進行影像檢查,包括磁力共振,再對症下藥,決定治療方案。初時醫生通常會嘗試保守治療,看病人的痛楚或症狀有沒有改善,如果是十字韌帶撕裂或半月板撕裂,便要考慮做手術。

假如是退化性關節炎,亦可以先試保守治療,包括藥物治療,例如服用止痛藥及補充劑,也可以做物理治療,鍛鍊肌肉。但關節退化是不能逆轉的,保守治療是希望紓緩病人症狀和減慢退化。

如果情況加劇,醫生便要評估症狀影響生活和情緒的程度,戴醫生表示:「如果十分是最痛,而病人痛楚程度只是兩、三分,不是很痛或痛楚不算頻密,可嘗試保守治療,如果痛楚達到七、八分,止痛藥或物理治療也不能夠處理,可能要注射透明質酸。如果情況再嚴重一點,便要考慮進行手術。」

膝關節退化的手術,大多是換骹手術,膝蓋可分成三部分,如果退化是初期階段,可以考慮半關節置換,但如果情況較嚴重,便要進行全關節置換。至於髖關節的手術,一般是全關節的置換,將破壞了的軟骨和骨骼拿走,換成金屬或搪瓷造的人工關節。

戴醫生強調,全關節置換是大手術,需要全身或半身麻醉,因此病人的身體要做好準備,看看是否適合進行麻醉,亦需要做術前的物理治療,例如鍛煉肌肉,而且所有手術都有機會引發傷口發炎的風險,亦會出現關節很緊的情況,所以手術後要做相當多的物理治療。

戴醫生又表示,手術之後,會建議病人避免做某些動作:「以髖關節手術為例,香港醫生較多採用後路方式,我們會建議病人盡量避免髖關節過度用力的動作,例如翹腳、深蹲或提起大腿等。」

做足熱身 避免運動創傷

由於膝關節或髖關節受傷和退化,很多都源自運動創傷,戴醫生提醒,做任何運動時都要注意避免受傷,包括運動前要做足熱身、運動後要拉筋放鬆,並且量力而為:「很多病人都是做了一段長時間運動、身體疲勞的時候,還勉強繼續做下去,結果引致受傷。」

要避免膝關節進一步退化,戴醫生建議,如果平時沒有痛楚,便要多做負重運動,鍛煉四頭肌,例如放兩至三磅沙包在小腿,進行提腿練習,另外,踏單車對鍛煉四頭肌也有幫助,因為坐下來時,膝蓋不用承受太多身體的重量,相對不會對關節造成太大的負擔,但同時又可鍛煉肌肉。

另外患者也要減磅,因為有文獻顯示,重量也會令膝蓋退化情況加劇,如果能夠減磅,痛楚也會得到紓緩。

戴醫生指出,膝關節成因主要有兩種,年紀較大的病人,一般屬退化性關節發炎。
戴醫生提醒大家,做任何運動前,都要做足熱身,運動後也要拉筋放鬆,減少關節受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