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逵個人作品展|拋開藝術成見 冀觀眾詮釋畫作 「畫畫是種加法」

【明報專訊】黃仁逵,暱稱阿逵,曾是電影美術指導,因為幾年前的紀錄片《水底行走的人》,較多人知道他也在繪畫。不過阿逵近乎反射性的澄清「無睇過」,也否認自己是藝術家、畫家,說他只是畫畫的人。阿逵有時吃飯,有時畫畫,畫滿意了就會展示給人看,今次有斑斕的塑膠彩畫作、暗淡的紙本作品,還有妙想天開的跨媒介裝置。

這是露台嗎?這是鳥居嗎?這是一道橋嗎?阿逵的畫作抽象,觀眾總希望找到一些現實的參照,但阿逵認為,就算辨認出事物形狀,不代表觀眾能夠理解畫作、有所感受。換句話說,抽象和寫實也是殊途同歸,透過繪畫捕捉像(image),觀眾再從像來感知。

黃仁逵從前是電影美術指導,近年以繪畫創作為人熟悉。《天台&畫室》在他頭上圍成一圈,上下平行展示天台和畫室的景觀轉變,看起來有如一格格菲林。(梁景鴻攝)

草蓆摺牀上作畫

阿逵常說大家想像藝術時有「成見」,他的作品就往往不考慮常規物料,《立蓆》不畫在畫布而畫在草蓆,草蓆的紋路和線條跟繪畫融為一體;《高樓底》則畫在摺牀,摺牀支架面朝觀眾;《天台&畫室》圍成一圈,從天花懸掛下來,走進紙圈內部,才會看見上下平行的天台和畫室景觀轉變,有如一格格菲林。「畫畫是一種加法,由沒有到完成,是一路加上去的。即使你減都有過痕迹,是特意給人看到減的痕迹;即使是減,都是一個加東西上去的過程。」

他的畫作標題有時很「古靈精怪」,譬如《左/中/右》,初看不明所以,但是阿逵反問記者:「如果3張畫放在一起,3張畫排列是左中右,為什麼題目叫《左/中/右》變成古靈精怪呢?我講實况給你聽,想你留意左中右這個實况。」他期盼由觀眾詮釋畫作,因為「看到的人是不會看標題的」,所以標題便是留線索給摸不着頭腦的觀眾,從留意畫作某個實况開始,嘗試進入畫作的世界。看到《在池上想起Kozo的一顆大米》,台東池上的景致頓時躍然眼前;看到《暗角在右下角》,就留意到畫作右下角確實存在暗角;還有一些作品是無題的。

黃仁逵期盼讓觀眾詮釋畫作,但為了讓不解的觀眾亦能進入畫作世界,每幅作品標題留下線索,譬如看到《在池上想起Kozo的一顆大米》,台東池上躍然眼前。(梁景鴻攝)

相關閲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專訪藝術家李志清、中文科專家蒲葦 分享閱讀唐詩體會 分析大師畫風


《400筆》繪近20年

其中一件作品《400筆》創作橫跨2004至2023年,原來標題取材自法國導演杜魯福的電影《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戲名出自法國諺語,少年經過叛逆歲月才會成長,繪畫也需要做過很多「錯誤」的決定才得圓滿。《400筆》是阿逵事隔多年覺得畫作尚未圓滿,所以添上新內容,畫作在當下才算完整。

阿逵有時會端詳已完成的作品,有時人變了,就會覺得畫作未完成,需要再加發展。於是記者問他現在展覽的作品有否機會再下筆?「有機會,但每一張我都覺得可以再去,每一張畫都是以後畫的草稿。」阿逵一如既往,毋須多加思索便回答了。那麼這個展覽的作品代表着什麼?「我人生去到這個位置,現在覺得這些東西去表現我是最完整。」

《400筆》創作年份橫跨2004至2023年,原來是黃仁逵認為作品還未圓滿,所以添上新內容。作品名稱取材自法國導演杜魯福電影《四百擊》,少年經過叛逆歲月才會成長,就像畫作需要一番錘煉方得圓滿。(梁景鴻攝)

繪畫黄仁逵 AMARONAP Paintings by Wong Yan Kwai

日期:即日至11月24日(周一休息)

時間:下午1:00至晚上8:00

地點:九龍城聯合道135號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展覽廳

詳情:bit.ly/40hPIyR

文:嚴嘉栢

[開眼 藝述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