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復常。解除口罩令】口罩戴與不戴都應尊重 專家提醒:關注小朋友情緒轉變 適應需時 別操之過急
【明報專訊】新冠疫情下,實施超過2年半的口罩令終於撤除,全港學生毋須再戴口罩上學,學界均表示歡迎,認為更有助學生的課堂學習,亦有利小朋友的情意和社交發展。在當前可自由選擇佩戴口罩與否的情况下,不少學校都特別加強教育學生,需要尊重彼此的決定;社工亦提醒家長,每個孩子的心理狀况不同,部分不易接受新轉變,要他們「除罩」復常,不能操之過急。
文︰沈雅詩
撤口罩令第一天 三成孩子沒戴
歷時959天的口罩令,儘管在本月1日取消,但身兼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的朱子穎卻觀察到,實際上,仍然以戴口罩上學的學生佔多,「以第一天為例,約七成學生戴口罩上學,只有約三成沒戴」。
爸爸不戴罩 兒子憂心
既是爸爸,又是校長的他表示,十分理解有些小朋友,要他們霎時跟口罩「分手」,或會有焦慮情緒,他以自己9歲兒子為例,「教育局晚上宣布撤口罩令適用於全港學校時,囝囝已經睡了,當翌日早上,我告訴他這個消息時,他是感到困惑的,而當他知道我決定不戴口罩,就顯得更加擔心」。
朱子穎透露,兒子說很怕爸爸會染疫,不斷哀求他戴上口罩,幾經解釋後,雖然他尊重爸爸決定,但就表示自己會再多戴一個月,觀察情况。不過,言猶在耳,兒子在朋輩影響下,卻改變初衷。「那個早上,我駕車送他上學,途中順道接載他一名同學兼好友,這個同學當時沒戴口罩,甫上車,便問我囝囝是否也打算不戴口罩,囝囝馬上說︰『是的,我也不會戴了!』」可是,放學後,朱子穎又見到兒子戴回口罩,其子解釋︰「因為上堂的時候,聽到老師有幾聲咳,所以從書包拿了口罩來戴,之後又忘記除下。」
盼家校合力教導孩子尊重
不過,相對於小學生,幼稚園生的自主性就沒有那麼大,他透露,新措施實施首天,有幼稚園小朋友戴着口罩回學校,但當他進入班房,看見好朋友沒戴時,便欲除下,教師隨即詢問家長意見,「媽媽向我們表達,仍然有憂慮,不希望孩子除口罩,所以老師跟這名小朋友解釋後,便幫他戴回」。
朱子穎相信,這些「戴/唔戴」的場面仍會維持一段時間,因此,除了在通告提醒家長要關注小朋友面對新轉變的情緒外,家校雙方都需要合力教導孩子,要互相尊重,「學校在早會都跟學生解釋,同學決定戴或不戴口罩,背後各有自己的原因,兩者並不存在對錯,因此不要試圖說服對方,更加不可以因為對方跟自己的想法不同而排擠或孤立對方」。
專家:向孩子講解不同想法 建同理心
【明報專訊】想孩子懂得尊重同學戴或不佩戴口罩的決定,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總幹事吳健文說,可由建立同理心做起,「最重要令小朋友同理得到,跟他做法不同的人,內心是怎樣想的,又或者對方需要的是什麼」。他舉例,選擇不戴口罩的學生,動機或是很期待見到大家的樣子、覺得很自由自在、說話更清晰;反之,繼續戴口罩的學生,可能覺得這樣可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又或是想再觀望一下,家長不妨把不同想法解釋給小朋友知道,讓他們理解得更全面。
做好成為「少數」的心理準備
他續指,現階段大部分市民尚未適應除下口罩,假如家長有意讓子女成為「少數」,宜給他們做足心理準備,「當孩子成為課室少數不戴口罩的人,難免會承受奇異的目光,最好事先跟小朋友模擬一下,假如被冷眼、被質疑時,可以怎樣回應,避免他們到時措手不及」。
但吳健文相信,這過渡期持續幾個月後,局面便會扭轉,屆時如果小朋友堅持不除口罩,就會變成少數,家長都需要幫他們適應新轉變,「可以用一些淺白易明的例子,讓小朋友尤其是幼兒,明白生活總是會面對轉變的,而現在口罩的功能改變了,只是在流感季節、到醫院時才使用」。有需要亦可按部就班幫小朋友「戒」口罩,「可先由空曠地方開始,例如在郊外除下口罩,讓他們感受到,原來在家以外都可以不戴口罩的,繼而是人流不太密集的市區,最後才到公共交通工具或學校,讓他們逐步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