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我們的廣東歌】藉顧嘉煇、許冠傑曲目 了解廣東歌語境世界

【明報專訊】華人「樂壇教父」顧嘉煇早前離世,大家感到惋惜之餘,不禁緬懷他留下的眾多經典名曲和各種集體回憶。他在香港樂壇的成就有目共睹,獲獎無數。顧嘉煇縱橫音樂界數十年,自1961至2015年都有作品出爐,創作領域涵蓋電視、電影、廣播、廣告和兒歌等範疇,不同類型的電視劇中都能找到他的原創歌曲。在1970至90年代的香港流行文化黃金歲月,他是最有影響力的大師級人物。

究竟顧嘉煇的音樂呈現了一個怎樣的世界?音樂創作其實是團隊工作,涉及作曲、填詞、演唱和製作等環節。顧嘉煇主力作曲,因應工作需要和相關主題創作優美旋律。在《香港電視大典》中列出他的465首歌曲中,原來他曾經和大約50位填詞人合作;特別是黃霑、鄭國江、鄧偉雄和盧國沾4位,他們包辦了顧嘉煇大半曲目的歌詞。可以說他們和顧嘉煇這5人小組,共同創造和帶領廣東歌的內容景觀。

顧嘉煇團隊在廣東流行音樂的代表性毋庸置疑,當然香港還有不少出色的音樂人,例如「歌神」許冠傑和黎彼得這對組合就有不同風格,可說是互相輝映。許冠傑同時創作歌曲及填詞,從表演英文歌轉到唱廣東歌,開創了香港粵語流行曲先河。他活躍於1964至1992年,曾獲多項殊榮,風格貼近民情有本地特色,歌曲類型內容多變。

透過分析這兩個最主要音樂團隊的作品名稱,希望可多了解廣東歌的題材「範式」,建構其主題內容圖像。據網上資料顯示,顧嘉煇共有超過1200首作品,上述的465首主要作品有明確資料。而《維基百科》資料當中,可找到許冠傑較為人熟悉的219首歌曲。

我將兩位的這些曲目歌名先變為單字,用電腦計算排列,找出他們歌名中最常用的20多個單字。下一步是建立這些常用字的連繫,即它們共同出現在同一首歌名的次數,就能勾畫出歌名常用字的圖像。附圖中單字的數量,決定了圓圈的大小;兩個字有連接線表示它們共同出現最少兩次,線的粗幼顯示共同出現次數的多寡。

 圖1:顧嘉煇曲目常用單字的關係圖
圖2:許冠傑曲目常用單字的關係圖

顧嘉煇作品重情愛與人生

圖1有27個單字,是顧嘉煇團隊曲目中最常用的。此圖初看頗為複雜,仔細了解就能理出它的結構。首先最易看到的是以「情、愛、心」組成的軸心。顧嘉煇和填詞拍檔寫過很多這類題材的歌曲,例如《忘盡心中情》、《用愛將心偷》、《愛在心內暖》、《情深愛侶》、《情義兩心堅》和《心債》等。第二個軸心是「人生」和「一生」,相關曲目有《風雨人生》、《人生有何求》、《一生有意義》和《他的一生》。

第三個軸心是很清晰的「萬水千山情」,雖然各有關字的出現次數不算多。相關的歌曲當然包括《萬水千山總是情》、《萬水千山縱橫》、《萬語千言》。接下來的「你和我」,有關個人關係,歌曲計有《我和你》、《我心中只有你》和《我與你,他與我》等。

圖1還有其他值得注意的連結,例如「風雲」出現在一些歌曲如《歲月風雲》、《像白雲像清風》。「夢」也要一提,有《田園春夢》和《蝴蝶夢》。「花」是另一個小主題,歌曲有《鮮花滿月樓》、《落花記舊情》。


許冠傑作品多講你我

許冠傑團隊曲目中有19個常用單字,可見於圖2。此圖的結構較為簡單,字數較少,可能跟列入歌曲數目多寡有關。圖中最突出的是「你、我、人、愛」這4個字。許冠傑歌曲經常談及人的關係,當然愛情是另一重要主題。相關的歌曲包括《我愛你》、《難忘你》、《我的心仍屬於你》、《愛情逃犯》和《愛到心震》等。

「天才白癡」是他的一個標誌性題目,其中兩首著名歌曲是《天才白痴夢》和《天才白痴往日情》。「春夢」是另一個常見主題,例如有《春夢良宵》、《知音夢裡尋》、《青春夢裡人》等。再一個主題是「笑」,歌曲包括《滄海一聲笑》、《梨渦淺笑》、《一生中幾許歡笑》。還有一個主題是「做人」道理,例如《世事如棋》、《父母恩》,也有一些調皮歌曲如《做人要識Do》、《搵嘢做》。

我們將顧嘉煇和許冠傑歌曲的常用字放在一起排比,可見兩個團隊的歌都喜歡用同一批單字,粵語流行曲就是圍繞這些相關主題來發揮。如前所述,「情、愛、心」和「你、我、人」是兩個最重要的軸心,當然還有一些其他與「夢」、「笑」、「歌」等的次要主題。分別在於顧嘉煇團隊較鍾情於「情、愛、心」,而許冠傑團隊以「你、我」為優先。兩者的標誌性題材也不同,顧嘉煇等特別喜歡「萬水千山情」、「人生」、「風雲」和「花」,許冠傑小組則偏愛「天才白癡」、「笑」和「做人」道理。

在廣東歌的內容中,「情、愛」是個永恆主題,只是不同音樂人對它的關注度有所不同。歌曲世界中見到個人化的視角,例如「你、我」,談及情與義等人際關係。兩個團隊都講「夢」,展現希望和不同際遇。顧嘉煇團隊喜歡用較寬闊的角度透視「人生」,談及個人面對的「風雲」變色。許冠傑小組關心「笑」中的快樂和解脫,又點出現實殘酷,從而提出「做人」道理。可以說,以前主流歌曲文化思維中,情愛與個人關係是最主要焦點,人生、夢想、苦樂和如何面對變幻是一些重要副題。

上面對廣東歌曲的描述分析,主要建基於1970至90年代的香港社會,而現今社會制度和情况有明顯分別。廣東歌還有其他流派,例如較年輕歌手的意識形態和喜好相信不一樣。歌曲反映時代,回應社會議題,甚至某程度影響受眾。音樂是時代產物,是認識社會的一個切入點,兩者有頗強的互動關係。

流行文化工作者如何能令自己的作品「通俗而不普通」?既獲得大眾欣賞又保持高質素?能有創意並具獨特性?這些目標知易行難,顧嘉煇和許冠傑兩個團隊做了極佳示範,值得後來者學習借鏡。

單字圖像是「可視化」的工具,讓我們多了解廣東歌的語境世界。如能勾畫不同社會時期的圖像並作比較,更可看到這個歌藝世界的變遷。我愛好音樂,但實則是門外漢,本文描述的習作或者帶出一個經驗:學術研究可分析娛樂題材,量化方法也能用於了解音樂作品,社會科學和藝術兩個不同範疇的交集或會擦出一點火花。


文•蘇鑰機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