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知多啲。海蛞蝓】潛入水底尋七彩「海兔」 本港有超過250種 了解色彩鮮艷背後原因
【明報專訊】等了13年,電影《阿凡達》終於釋出續集,今次更將場景轉移到水底,不論劇情,至少潘多拉星裏清澈晶瑩的海洋和美麗多樣的海洋生物蔚為奇觀。導演占士金馬倫本就熱愛潛水,觀眾也能從《阿凡達:水之道》感受到他對海洋的愛。潛開水的觀眾可能覺得這些想像的海洋生物有點面善,tulkun有鯨魚的影子,海底的植物像是放大版的海草和海葵,七彩的生物也令人想起顏色鮮艷的海蛞蝓。《阿凡達:水之道》美,但現實的海洋世界其實也不遑多讓,只是比潘多拉星不幸,現實的海洋早遭人類毒手。
簡介:為什麼小鴨游泳要排成一排?空虛、寂寞時一定會覺得凍?世界千奇百趣的問題十萬個,科普從來不嫌多。新欄目我們請來港台科普節目「真係好科學」主持繼續一起探索科學的舊聞新知,每期解答一條問題,介紹一位科學家。希望讀者即使聽不出什麼大道理,至少感覺非常親切,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科學的趣味。
海蛞蝓出名揀飲擇食
現實海洋世界也有像潘多拉星一樣令人目不暇給的生物,不過比較迷你,不是隨處可見,要慢慢尋寶。潛水發燒友的鏡頭最喜歡追逐的海洋生物,必數可愛又多姿多采的海蛞蝓。海蛞蝓,英文是sea slug,不熟悉它的人聽到名字或打個冷顫,以為是滑溜溜的鼻涕蟲,但此海蛞蝓不同陸上的蛞蝓或蝸牛親戚,而是嬌小玲瓏、長着兩隻兔仔耳,通常有七彩外表的「海兔」。看相片你就明白「海兔」這個暱稱的由來,不過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曾令銘提醒,海蛞蝓才是它們真正的統稱,泛指這類鰓外露、凸起在身體後半部的海洋生物,「海兔」是指某一類更加像兔子的海蛞蝓品種。
海蛞蝓除了外觀可愛,特別之處是其食性專一,即是「揀飲擇食」。大部分海蛞蝓都只會吃一種食物,它們的口長在身體下方,會捕食生長在石頭上的海洋生物,例如珊瑚、苔蘚蟲,或者海綿、海鞘等海洋生物,這些是其他海洋生物很少吃的食物,「其他人不吃的,海蛞蝓都會吃,變相它找到一個比較特別的生態角色、niche」。因為海蛞蝓的食性專一,如果一個地方找到很多不同種類的海蛞蝓,也代表這個地方有不同生物供海蛞蝓捕食,生物多樣性高。
色彩鮮艷有原因
海蛞蝓進食完其他生物後,還能將其他生物的特質吸收據為己用。例如海蛞蝓吃了有毒的海綿後,海綿的毒素會在海蛞蝓體內累積,但海蛞蝓自身不會中毒,卻會令吃自己的捕食者中毒。「演化了這麼多年,其他海洋生物都知道吃了它會中伏,這就可以解釋到,為什麼你見到好多海蛞蝓行得好慢,但又不太見它被人捕食。」有毒的海蛞蝓也通常色彩比較鮮艷,以警告其他捕食者不要吃自己。除了毒素,海蛞蝓還能吸收食物的刺細胞,可以刺傷靠近自己的捕食者,甚至吸收葉綠素,「有種海蛞蝓(綠葉海天牛)吃完藻類,可以將葉綠素保留在身體內,然後自己光合作用,所以整條變成綠色」。曾令銘說小部分蟹或雞泡魚也會累積藻類的毒素,「其他海洋生物不是做不到,但少見,而海蛞蝓就好常見」。
曾令銘最近蒐集不同潛水人士的海蛞蝓相片,統整數算香港有多少種海蛞蝓,發現單單在香港這彈丸之地,就有超過250種海蛞蝓,多樣性算高,「全地球都只有3000多種」,即是香港已經佔差不多十分之一。「當然這有些水分,因為海蛞蝓的界定有時比較含糊,但粗略估計當全世界有3000、4000種的話,我們都有200多甚至300種,我們覺得會繼續找到新紀錄。」
去年7月,香港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就在香港發現了兩種海蛞蝓新品種,均攝食珊瑚,一種食角孔珊瑚,一種食十字牡丹珊瑚。邱建文最初在野外蒐集珊瑚,在實驗室養殖,研究珊瑚如何應對未來氣候變化,「養養吓就發現珊瑚全死掉,後來再仔細去看,發現是海蛞蝓爆發(大量繁殖)」。邱解釋,這種新品種海蛞蝓跟着珊瑚一起來到實驗室,實驗室沒有海蛞蝓的天敵,於是大量繁殖,把珊瑚吃光。在野外的正常情况,海蛞蝓的密度低,不會影響珊瑚的健康。他繼而研究海蛞蝓和珊瑚的微妙關係,「你將海蛞蝓由珊瑚A搬去珊瑚B,它不會吃珊瑚B,反而可能會被珊瑚B吃掉,很有趣,它們的捕食和被捕食的關係很專一」。
海蛞蝓知多啲
青高海蛞蝓(Hypselodoris festiva)
生活在10米內的淺水區,潛水時經常遇見它,可長達4厘米。頭頂是橙紅色觸角,尾部有外露的紅白色單羽狀鰓。
無飾裸海蛞蝓(Gymnodoris inornata)
海蛞蝓一般體型比較小,只有約手指公大小、一兩厘米長,「海蛞蝓普遍細條,因為它吃的食物都是不動的東西,能量不是很高」。無飾裸海蛞蝓會獵食其他海蛞蝓,所以體型比較大,約4至6厘米長。
三井瓣海蛞蝓(Diaphorodoris mitsuii)
這種海蛞蝓攝食苔蘚蟲,白色身軀和白色觸角就像白兔。
黃斑燕尾海麒麟(Bursatella leachii)
右邊的海蛞蝓正在產卵。海蛞蝓是雌雄同體,任何一隻海蛞蝓都可以和任何一隻同類交配,但不會自己和自己交配。曾令銘有次蒐集了兩隻海蛞蝓,「它們都同時是男又是女,即時第一條傳緊精子給第二條,但同時又接收緊第二條的精子」。
化學污染逐步危害生態
香港海洋生物多樣性高,也有賴香港的生境多元化,我們有泥灘和紅樹林,有岩岸和潮池。據2016年研究,香港海洋面積1651平方公里,僅佔中國海洋面積約0.03%,但錄得的海洋物種卻達全國約26%。香港城市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梁美儀解釋:「香港為什麼這麼得天獨厚,我們古時是火山區,除了形成硬的火成岩,周圍都有沉積岩,有些是沉積泥。例如後海灣是沉積泥,形成濕地;東平洲是沉積岩,一塊一塊,不同地理就孕育出不同生境,不同生境就有不同生物居住。」
破壞生物多樣性
海蛞蝓通常出現在水質乾淨的水域,水質是維繫生物多樣性的關鍵,但香港這片得天獨厚的海洋,面臨不盡的海洋污染威脅。梁美儀是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他曾在海豚和生蠔體內發現來自人類的化學物質,源於人類使用的日用品和藥物。「在香港,我們日常生活用了大大小小過10萬種化學物品,有些化學物品會循不同途徑去到海洋,即使有污水處理,也不可以將所有東西隔走。」他最近的研究發現,在中國海域包括香港的食用生蠔中,找到抗生素和抗敏感藥。他們檢驗香港擱淺的中華白海豚和江豚的內臟、骨頭和皮膚,也發現超出健康濃度的有機水銀、有機銅等化學物質。
這些化學物質從何而來?又對海洋生物有什麼影響?梁美儀說污染物太多,每一種對生物有何具體影響仍待仔細研究,但已知又常用的有害物質,包括我們經常使用的洗手液、洗頭水,當中加入了壬基苯酚(Nonylphenol),化學結構與雌性荷爾蒙相似,會令雄性的魚變成雌性,甚至不育,因而影響生態平衡。「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大大話話有十幾種化學物品在污水中常見、高劑量,都是這一類型,可以引致雄性雌性化。」為了防止海洋生物附生在船隻底部,減慢航行速度,船公司會在船底塗上一層如三丁基錫的有毒物質,「一來慳錢,也不需要好頻密地上岸去刮乾淨船底」。香港作為國際港口,經常有船隻泊岸,尤其受影響,「這種物質會令到雌性螺長出雄性器官,令到它不育,在香港也是普遍的現象」。
魚腦藏納米塑膠粒
其他在日常生活中常出現但又會不經意流入海洋的污染物,還有智能電話屏幕的液態水晶體,當中有近20種有害物質;塗抹在家俬、門窗上的防火物料,用濕布抹一抹再冲水就會把有毒物質冲落海;易潔鑊塗層;重金屬……「這些化學物品、重金屬、防火化學物品,正正在我們香港的中華白海豚或者江豚上找到」。全球最近關注微塑膠問題,梁美儀最近研究估計,全港污水處理廠每日接收的污水,經處理後會排放44.8億至268億粒微塑膠到海洋,大部分長度小於0.3毫米。即使香港有污水處理廠,即使污水處理廠能夠處理八成污染物,因為污水量太大,仍然有大量微塑膠每日不斷流出海洋。「比微塑膠更小的納米塑膠粒,已經發現可以進入魚的腦袋,那麼對其他生物有什麼影響呢?雖然未知,但你想想人體內好多膠的時候,這也是一個警號。」有研究發現人類的血液和肺部中也有塑膠粒,人類和海洋生物其實都是命運共同體。
人類所用的化學品實在太多,流進大海污染海洋的更是無數,但海洋和環境保護從不是一蹴而就,不是0和100的二元對壘,而是可以一步一步由0到10、或70到80地進步。不可以完全源頭走塑,但可以先嘗試帶環保袋出街;想減低洗手液對海洋的污染,可以選擇轉用天然的手工梘,也可以由按3下按壓頭變按1下,梁美儀的貼士是在按壓頭底部綁條橡筋,防止一按到底,「人人都減,每天減少10%至20%用量,最終都減少好多」。阿凡達似乎還有第三集,希望Jake Sully真的能夠阻止天空人對潘多拉星的破壞和剝削,不然10年後潘多拉星就會變成地球了。
瑞秋.卡森 Rachel Carson(1907-1964)
在上世紀,人類並未有環境保護觀念,亦不意識人造物含有對環境有害的物質,並會在生態系統中層層累積,直到瑞秋卡森《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書揭示DDT的危害。卡森是美國海洋生物學家,受聘於美國漁業管理局,但同時熱愛寫作。卡森最重要的著作是1962年的《寂》,她著書源於一位鳥類保護區的管理員給她寫了一封信,指用在滅蚊計劃中的DDT噴劑造成保護區內鳥類瀕臨滅絕,但蚊子仍然肆虐。卡森以多年時間作田野研究和調查,在書中描述濫用DDT殺蟲劑對其他生物的毒害,毒素會在食物鏈層層累積,最終人類自食其果,害蟲亦會產生抗藥性。《寂》在美國社會引起極大迴響,令美國民眾開始關注環境保護,1970年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成立,1972年美國聯邦政府全面禁用DDT。現全球多國已禁止使用DDT。
聽聞中秋前後水特別清?
潛水界流傳在中秋前後的水是全年最清,梁美儀說人們之所以有這個錯覺,跟潮汐有關。當滿月前後,太陽、月球和地球三者連成一線,水位會升得特別高和降得特別低,稱之為大潮。大潮時湧入來自太平洋、較乾淨的海水,香港東面水域面向太平洋,所以東面的水清,珊瑚群落及海蛞蝓等生物亦多在東面水域棲息;相反,香港西面水域面向珠江河口,河水會將泥沙、沉積物冲落海,令海水變得混濁。不過海洋能見度受很多因素影響,如大風大浪有可能捲起沉積物、陽光普照水底的能見度會提高、西邊沉積物或蔓延至東邊,每天的情况都不同,所以中秋也未必一定水清。
文˙ 朱琳琳
{ 圖 } 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朱建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