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世界心臟日】心房顫動患者易中風
在家測量血壓及心房顫動
及早發現潛在風險

在正常情況下,心房會規律收縮,把血液泵送至心室;然而,心房顫動患者的心房則呈不規律,導致心室收縮的訊號不穩定,心跳有時速度很快,有時則會感覺心跳漏拍(像突然停了一拍)。不少心房顫動患者並無明顯症狀,往往到出現嚴重併發症時才發現,但身體機能已大受影響,可逆轉的機會很微,而最令人擔心的,是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風險是一般人的五倍,不容忽視。

部分心房顫動患者出現胸口悶痛,嚴重的甚至會頭暈及休克。

心房顫動可沒症狀 小心中風危機

心房顫動患者最常出現的是心悸問題,心跳出現忽快忽慢等不規則情況,部分患者出現胸口悶痛,或是運動時氣促及四肢無力等,嚴重的甚至會頭暈及休克;有些患者更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出現,因而有機會延遲診斷及治療。一般而言,年紀愈大,患上心房顫動的機會就愈高;此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及心臟慢性疾病等患者也是高危險群,而肥胖、睡眠窒息症、酗酒、吸煙等因素,都會令心房顫動風險增加。

恆常測量 提防「隱形殺手」

當心藏跳動失去規律時,血液循環會受影響,心臟在房顫時無法有效收縮,導致血液在心房內滯留,形成血塊(血栓)。這些血栓一旦脫落,如果流到腦部的血管,造成血管阻塞,就有機會引致中風;由於心房顫動可能毫無症狀,患者並不知道有中風的危機,直至出現中風入院才被發現,或許就已經太遲。香港每年平均約有三千多人死於中風,是本地第四號致命殺手,近年中風更有年輕化趨勢,即使二三十歲人士也有罹患中風的機會。心房顫動來無聲息,因此建議有高血壓、冠心病及有心臟病史等人士及長者,恆常測量是重要關鍵,除定期接受身體檢查,更應養成在家測量血壓及心房顫動的習慣,防範於未然。

建議有高血壓、冠心病及有心臟病史等人士及長者,應養成每天在家定時測量血壓及心房顫動的習慣,留意身體發出的警訊。

及早發現 及早治療

心房顫動的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可能沒有明顯不適,透過規律的測量,才能準確診斷並及早治療。建議在家中配備簡易準確可靠的測量工具,使用具有偵測心房顫動AFib功能的血壓計,可以在每次測量血壓的同時偵測心房顫動AFib的可能性,當測量過程中偵測到心房顫動的可能性時,屏幕能即時清晰顯示AFib,幫助使用者早期發現心房顫動,減低中風的風險,及時治療。當然,在家中測量的結果只是心房顫動的潛在風險,養成每天定時測量的習慣,一旦發現脈搏不規則或有其他異常,就需要及時就醫,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數據化助監測異動

方便日常監察,部分血壓計更可連接專屬的手機應用程式,輕鬆上傳每天的測量數據,避免抄錯或遺失數據,用家只需透過應用程式即可輕鬆了解及管理個人血壓及心房顫動的變化,有助持續監察自己的健康狀況。當然最重要保持規律運動和均衡飲食,都有助減低出現心房顫動的機會,降低中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