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藝術系畢業展】世態無常 中大、浸大本科生不同媒介創作 展現艱難中前行

【明報專訊】每逢春夏之交,我們總會憶起滿腔熱誠的學生,因為又來到大學生展現畢業成果的季節。「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詩人聞一多在詩作《死水》如是說,今年中大藝術系本科生的畢業展,卻以「趕在漣漪散去前」為題,寄望成為一道接一道吹起漣漪的清風;無獨有偶,浸大藝術系本科畢業生亦感世態無常,惟畢業展主題and still they move,彷彿宣告世途再難行仍會走下去。畢業作品群像,恰恰映照着縱使對世界悲觀卻仍選擇回應的一代人。

中大和浸大今年分別有31和134名應屆藝術系畢業生,他們在學期間面對社會運動、世紀疫症——誘發人際網絡疏離,近一兩年亦有移民潮,人人都要學懂好好說再見;即使社會運作復常,未來前景看似明朗,但同時國際藝術家也重新來港,與本地藝術家競爭機會,前路曙光若隱若現。不過社會種種都轉換成他們藝術創作的養分,兩個畢業展觸及多種藝術媒介——傳統書法、陶瓷、裝置藝術、媒體藝術、繪畫等。譬如浸大林珊的Feet on the shadow, the sun knows繪畫數不盡的彩線,交織出腦海中的抽象景象。

《娑婆訶》–浸大的甄穎聰在108隻碗寫下《大悲咒》(下圓圖),碗中盛着水,會徐徐化開字迹。當碗中的水乾掉,觀衆可取一瓢水倒入碗中,探索祈願與救贖之間的關係。(主辦單位提供)
《星期天的本質》–浸大的艾安琪用3個月時間,以藝術介入香港外籍家庭傭工社群,實踐參與式藝術。(主辦單位提供)
《殘件修復研究》–中大的黃學容在自身居住的社區和網上徵收破損物件,再用陶瓷做出缺失的碎片,圖中展示了陶瓷補件的草圖。(嚴嘉栢攝)
《臨細語殘碑》–中大的張柱然用小篆仿古,文字內容卻是閒話家常,對他人無關痛癢,對自身則至關重要。下方另有《細語殘碑拓本》拓印同一文字內容,刻意殘缺,猶如回憶在人的腦海中慢慢流逝。(主辦單位提供)
《給苦瓜的頌詩》–浸大的何煒霖的大型書法作品由8幅組成,用行書書寫也斯同名詩作,憑詩寄意之餘,書法線條亦表達書者內心,回應個人和一代人的心聲。(主辦單位提供)
《皮.態》–中大的李梓樂藉自身因精神壓力大而咬手指的壞習慣作為創作靈感,白牀、白桌椅象徵病態,空間周遭藏着上千隻用焦糖倒模而成的手指糖果,寄語總能苦盡甘來。(主辦單位提供)

大型作品疫後歸來

由於放寬防疫措施,學生重獲藝術創作的物理空間,更多大型作品也在畢業展戰勝疫症歸來。浸大何煒霖的大型書法作品《給苦瓜的頌詩》,作品長達8幅,每幅長2.44米、闊0.55米,用行書寫上也斯的同名新詩——「不隨風擺動,不討好的瓜沉默面對/這個蜂蝶亂飛,花草雜生的世界」——憑詩寄意之餘,書法線條表達書者內心,也許也反映了一代人的想法。相較之下,中大張柱然的小篆仿古書法《臨細語殘碑》,內容則截然不同——寫下一段閒話家常——對他人無關痛癢,卻對自身至關重要;另有《細語殘碑拓本》拓印同一文字內容,刻意殘缺,猶如回憶在人的腦海中慢慢流逝。

雖則今屆兩個畢業展的作品處處埋藏曙光,但個人無力感依舊縈繞不少作品。浸大歐健韋的Almost There錄製自己用氣球擲向碳粉牆,但氣球飄浮不定,不像其他球類能夠用力擲到牆身,軟弱的汽球恰恰象徵着無力感。汽球不斷重複擲向碳粉牆,本來白色球身也變黑。中大李梓樂的《皮.態》則藉自身因精神壓力大而咬手指的壞習慣來創作——白牀、白桌椅塑造病院感覺,象徵病態;用焦糖倒模上千隻手指糖果,寄語總能苦盡甘來。命途多舛,有些人會尋求外力救助,浸大甄穎聰的《娑婆訶》觸及佛教,在108隻碗寫下《大悲咒》,碗中盛着水——稱為大悲水,但水亦會徐徐化開《大悲咒》的字迹。當碗中的水乾掉,觀衆可取一瓢水倒入碗中,甄氏探索祈願與救贖之間的關係。

藝術除了表達個人,有時也是介入社會的方法。擁有菲律賓血統的浸大生艾安琪,以藝術項目《星期天的本質》介入香港外籍家庭傭工社群。作品記錄了她為期3個月的社區藝術——譬如星期日去到中環愛丁堡廣場,畫下外籍家庭傭工的肖像、讓她們書寫個人身分等,實踐參與式藝術。中大黃學容的《殘件修復研究》則在家住的社區和網上徵收破損物件,再用陶瓷做出缺失的碎片,縱然物件破爛,但對原主人的意義卻是完整。例如當中一張洗衣店的高身木椅子,椅身表面磨損,不難想像洗衣店員工每天不時上落椅子,在高處晾衣服。不同物件的小故事,恰恰捕捉香港社區的大脈絡。

同一片海各有演繹

無獨有偶,海的意象不時出現在兩個畢業展的作品,有時藉搖晃不定的粼粼海面寓意躊躇不前的內心,有時則直接指向港人移民潮。浸大的3個媒體作品在同一片海,就有各自表述。黎才進《從出發地,給目的地》是長達25分鐘的錄像——展示搭船所見的畫面,空間如同讓觀衆體驗比起天星小輪長一點的船程,寄託思考個人未來的躊躇心境,盼與觀者共鳴。高汶禧的《在海底品嘗半包空氣》追溯香港歷史上的移民議題,如九龍寨城,回顧前人在移民過程的狀態和抉擇。最後唐明林《水城》用兩段物理空間對立的錄像,記錄香港和移民熱點——英國,叩問即使身體離開故鄉,但心思又身處何方?倘若只凝視其中一邊錄像,記憶或許亦有遺漏。中大霍曉揚則將渡海化為主體經驗,其作品Ship spotting宛如船艙,霍氏就化身船長,介紹這一艘追尋藝術島的船和掛在船艙的作品——正是尋找藝術島時認識到的同好作品(實為霍氏現實朋友的作品)。Ship spotting除了比喻追尋藝術之旅如同出海,也在挑戰觀衆,策展能否成為一種藝術創作形式。

藝術創作無休止

畢業在即,記者問起幾名畢業生(浸大的林珊、歐健韋和黎才進;中大的李梓樂和霍曉揚)會否繼續藝術創作?縱使部分同學未必打算全職做創作,或許投身藝術行政、策展或當藝術教師,但他們不約而同說會繼續藝術創作。記者另外用問卷接觸到28名兩校的應屆藝術系畢業生,只有1人表示會選擇藝術以外的工作;當問到有無打算到海外發展,19人表示有打算,9人則表示沒有。記者口頭詢問部分畢業生同一條問題,黎才進表示因持泰國護照,需回泰服兵役之餘,也想在當地探索發展藝術事業的機遇;李梓樂同樣抱有出外發展的念頭,惟因現實考量,短期內無法離開香港,故暫時擱置想法;霍曉揚就想在香港打好身分的根基,才再考慮出外發展。●

中大藝術2023 :本科生畢業展「趕在漣漪散去前」

日期:即日至6月18日(周四休息)

時間:周一至六,上午10:00至下午5:00;周日,下午1:00至下午5:00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本部文物館展廳一

網址:bit.ly/3quagqj

浸大視覺藝術院本科畢業展2023:and still they move

日期:即日至6月25日(需預約)

時間:上午11:00至晚上7:00

地點:九龍觀塘道51號香港浸會大學啓德校園

網址:bit.ly/3quP1EV

文:嚴嘉栢

美術:謝偉豪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