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花帶助單親媽媽
織出非遺工藝一片天

一條條色彩斑斕的客家花帶,兼具裝飾和實用功效,亦凸顯了客家婦女刻苦堅韌、心靈手巧的特質。客家花帶編織技藝,近年已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這種手藝傳統由年長婦女代代相傳,而客家花帶編織技藝傳承人劉海慧最近更獲得社創基金資助,開班教單親媽媽織客家花帶,既助她們紓緩身心壓力,亦將這項非遺技藝發揚光大。

▲客家花帶編織技藝傳承人劉海慧為客家花帶注入文創元素,例如製成手機繩,更開班授單親媽媽織客家花帶,藉此承傳這項非遺文化。


從事時裝設計工作的劉海慧,特別對織物有興趣,機緣巧合下,認識民俗專家徐月清老師(清姐),開創編織之路。「2016年,我在三棟屋博物館初次遇見客家花帶,精緻的手工與鮮艷色彩深深吸引了我。當時,我結識了西貢客家人清姐,後來跟隨她學習編織客家花帶,了解到客家的歷史和文化。」
客家女性的衣著十分樸素,但是她們常用的物件,例如涼帽邊、包頭仔,或者是圍裙上都會掛上獨一無異的花帶作點綴。這些花帶一般由30多條線編織而成,基本包括紅、綠、白、黃四色,不同顏色和花紋配搭,都有不同的寓意。

手工創作紓緩生活壓力

雖然花帶編織已傳承了數百年,但是全港只有少數人仍得懂得這種技藝。劉海慧希望能夠實現師傅清姐的遺願,將客家花帶文化傳承。在無心插柳下,她獲得社創基金資助半年項目,透過與香港仔坊會及其他社福機構合作,教導單親媽媽這門手藝,讓她們開創自己的事業。
母愛無限偉大,而單親媽媽更加是獨力撐起半邊天,劉海慧表示:「一般全職媽媽已經很忙碌,更何況是單親媽媽,只有一個人獨自照顧孩子起居飲食,又要做家務,很難抽時間做全職工作。而編織花帶只需幾件簡單的工具,技巧熟練的話,乘巴士時也可以編織。我希望教懂單親媽媽編織客家花帶,並協助她們將這些手作在本地的文創店上架,讓她們更彈性地,利用這種新技能賺取外快,同時兼顧家庭生活。此外,編織花帶需要很專注用心,媽媽可以通過手工創作平復心情,紓緩生活壓力。」

注入新元素製文創產品

為了將客家花帶文化傳揚開去,劉海慧近年作出不同的嘗試。今年4月,她參與「故宮館藏×香港非遺」展覽,將宋米友仁《瀟湘奇觀圖》及明唐寅《事茗圖》等名作融入客家花帶,為觀眾帶來獨特的藝術體驗。
另一方面,劉海慧亦希望創立花帶品牌,製作生活化的文創產品,秉承客家婦女在生活上使用花帶。「客家人將花帶融入生活,所以我將花帶現代化、年輕化,甚至將英文字母融入成新的圖案。我不希望花帶只是用來展覽,而是將它活化成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例如手機繩、襟針、手袋掛飾等文創產品,都是未來的方向。」她續表示,未來會繼續與社福機構或學校合作,並計劃自資出書,推廣客家花帶文化。

▲編織花帶只需幾件簡單的工具,一把梭子、竹筒、幾組顏色線可開始編織。


▲劉海慧於「故宮館藏×香港非遺」展覽上,將宋米友仁《瀟湘奇觀圖》融入客家花帶作品中。

節慶日常 花帶各不同

 劉海慧解釋,客家是一個遷徙民族,來到香港與在地文化結合,形成獨特文化。她說:「客家花帶主要分為日常及節慶嫁娶兩方面用途,「每年正月十五就會進行點燈儀式,婆婆、媽媽和姑嫂會為剛出生的小孩編織一條『丁帶』並掛在花燈上,代表著對子女的祝福。『丁帶』會編織麻子花,寓意多子多孫。除了丁帶外,家中女兒出嫁時,母親會織『拉櫃帶』擺在樟木櫃裡,讓花帶連著嫁妝一起到夫家,希望女兒記掛著娘家。」
此外,花帶是客家服飾中重要的元素,最常見有圍裙帶、涼帽帶和燈帶。每條花帶都是客家女獨一無二的創作,花帶顏色代表女子的身分。「戴紅線帶代表已婚女士,未婚少女素色帶配白線;亦可從花帶的顏色,估計客家婦女來自哪些村落,例如大埔碗窰村擅長燒瓷陶,女村民的花帶通常是白和藍色,而西貢的村落則常用綠和白色。」花帶有不同的圖案,原來背後都有著不同意義。劉海慧解釋,「菱形則很特別,被稱為『欖仔』。『欖』就是青橄欖的核,欖核和菱形一樣兩邊尖中間寬。這裡取諧音『欖仔』,就像是攬著自己的孩子。」

▲客家婦女常用的涼帽,便會用色彩鮮艷的花帶作點綴。(資料圖片)


▲客家花帶的圖案各有寓意,麻子花(左二)寓意多子多孫。

劉海慧簡介

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主修時裝設計,其後獲得市場營銷管理學碩士。曾任職國際及內地品牌時裝設計師十多年,並跟隨客家花帶傳人徐月清(清姐)學習花帶編織,富有客家花帶示範經驗,曾獲邀於三棟屋博物館分享花帶編織技藝示範以及工作坊。她亦富有文創產品經驗,期望將客家花帶產業化,傳承這項非遺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