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惜字|以舊字型為媒介 社區向度觸發時空聯想 詮釋寂寂民間墨寶

【明報專訊】博物館或藝廊所購的藏品,量入為出地計算一大輪,總有些準則,香港書法字型來說,北魏體區建公、渠王嚴照棠、九龍皇帝曾灶財,共通點是風格出眾且貫連的「作者」。這樣去想,有份貢獻城市視覺但個人印記含糊的寫字匠們,其作品位置就有點尷尬。收藏,價值在哪裏?舊字型過渡至當下的方法,除了數碼化應用,或還有別的溝通作用。偶爾蒐得數十年前土瓜灣寫字師傅聶氏的手稿,舊物店「夕拾」於CityProg 2023設計節辦的活動「舊重新看土瓜灣—惜.字」,便捨去字體設計及書法美學的品評,轉以社區參與之姿介入、詮釋那批寂寂的民間墨寶。

小巧打豎的黑字卡片,右邊是聶氏的服務範圍「中英噴稿書法」、「各體招牌大字」,左邊是電話號碼、檔舖地址,正中央躺着3字中文全名——看到時,立即把它敲進Google,一則相關條目都搜不到。這人究竟是誰?

舊物店「夕拾」店主馮永權(左)和黎小楓(右)相信舊物皆有回收再用的價值。(李紹昌攝)

40年前字匠手稿 映照民間設計史

聶氏的來歷仍是一個謎。大概兩年前,「夕拾」一行人在土瓜灣路上遇着個吃力推一大車紙箱的婆婆,好奇心驅使下,以高於回收價的價位盡數購下來,攤開才發現一束束舊報紙裹着的待扔物竟是大量書法手稿、草圖、單據。依着聶氏的卡片,他們打過電話,上過十三街幾個舖址,可什麼痕迹都沒留下,只估計文字主人是活躍於1980至1990年代,主力做招牌字及貨車字的寫字師傅。寫字、𠝹字、噴字——這式微行業,近年斷續現於公眾視野,如,2020年出版的《字型城市——香港造字匠》收入李漢港楷招牌字李健明、北魏體貨車字楊佳等故事,同一時間,真體字歐陽昌也因皇都保育工程而廣獲關注。相較造字者,「夕拾」店主之一黎小楓認為聶氏更似舊陣時的設計師,「(他的角色)可能是『in-between』,他寫毛筆字,但未去到書法家的水平,反而常將已有的商標改成招牌用或貨車用。以前無電腦原檔,我們會見到,他拿着客戶給的膠袋或者卡片,想辦法手工轉印出來,並依比例放大、加工」。

倍大縮小,按個鍵就完事?設計軟件Adobe普及以前,那可不是如此輕易的工作。如同後來改名「牛牛樂園」的乳牛場「康寧牧場」——把牛奶瓶身的商標搬上貨車四面前,聶氏需重新設計字樣距離、圖線粗幼,還得思考用什麼中英文字體添寫一行行新口號。間尺畫好字高的基線主線,菲林冲曬植字的膠片,塗改液修補歪斜的毛筆字,這批密密潦記的手稿,包羅益力多、雞仔嘜、ProKennex等大型品牌,珍稀映照了早年的民間設計史。

電腦軟件未普及時,寫字匠如聶氏會用塗改液修改書法字。(Angela Yip攝)
把「康寧牧場」的商標和宣傳語搬上貨車四面前,聶氏需重新調整字體字距、線條粗幼等。(Nicole Cheung攝)

考察土瓜灣街頭字景 製「有故事」紙雕

雖未在體制之內鑽研、納藏,「夕拾」目前亦只作了些基本的紙品處理,如放入膠袋防潮防水或用熨斗熨平皺爛處,但,不裝裱,不送入象牙塔,不高談字體設計,反而令人更明通地思索,字型的生命力從何而來。字型來自生活。我們每個人都有讀字寫字的經驗。在我,「惜.字」計劃最有意思的地方,正正是其讓失效甚或不再存在的舊字型重新駁連一般人,那種溝通彌足珍貴——4節工作坊,不邀設計師,找來社區導賞員鄭捷龍和藝術家高浚明當導師,與十數名參加者一同考察土瓜灣街頭字景,並戴上手套,攤閱手迹,仿效聶氏𠝹字技術製作紙雕或字畫。「他們好厲害!」黎小楓大呼,「本來是很實在的『字』,突然之間變成有故事的、抽象的圖像,原來大家都很有創意」。參加者什麼人都有,或街坊,或區外者,不同年紀,不同職業;各取蹊徑的字型作品,有「益力多」3字的圈圈《益力多滋彩》,有寄願聶氏真迹發熱發亮的光環「城」字《從拆解到重生》……黎小楓印象最深的,要數《十三街一興》——直條符號,似十三街的俯瞰貌,其實是「興」字的各異體撇豎,興盛,興隆,這店舖鍾愛的招牌題名,由書法字變成電腦字,猶如舊區凋廢重建的寫照。

《益力多滋彩》以聶氏客戶之一的益力多商標為靈感。(「夕拾」攝)

創作《十三街一興》的Nicole Cheung碰巧出身平面設計。剛剛畢業的她,覺得設計院校應收入類同圖檔,「聶師傅的字體未必很工整,有時候看他的手稿,都會看到些高低不同或不太統一的狀態,但他始終是很有經驗的書法師傅。我會想,如果以前上字體堂,能真正拿着這些手工去學寫毛筆字,應該會更了解什麼是中宮、行氣」。惜字,說白一點,就是和字型建立可珍可惜的連結關係。

《十三街一興》借招牌常用的「興」字,喻指土瓜灣區的興衰變化。(Nicole Cheung攝)

從地名、行業常見字 追溯社區舊時

用社區向度去想字型,「誰人寫」或「如何寫」扣連寫字匠的行業歷史,「寫什麼」則回到文字表意,直接裸呈一整座城的日常生態。

聶氏這類書寫文獻,鄭捷龍認為值得更縱深的挖掘,「一個社區的形成很複雜,從歷史掌故、地圖集裏可大概猜到它的原貌,但很多時都沒有詳細的文字紀錄。我帶團行土瓜灣,也住了幾十年,見到的痕迹都很片面。這批招牌貨車字稿,保留了很多老店舊舖的名稱,算是多一些歷史碎片,能拼合一個社區發展的故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較著名的寫字檔群聚於旺角亞皆老街和砵蘭街一帶,人們不惜跨區求字(如,「惜.字」導賞團期間,十三街某車房老闆說其招牌字模乃多年前出旺角所購,再自行油噴)。聶氏客群雖廣佈港九新界,但其舖始終附着一定地域屬性。鄭捷龍舉例,土瓜灣就近啟德機場,且為輕工業廠房重地,故「五金」、「紗廠」、「車行」、「工程」等詞彙反覆出現;又或,字稿常見「馬頭」一語,皆因土瓜灣毗鄰「馬頭角」、「馬頭涌」、「馬頭圍」等地。整個「惜.字」活動用到的聶氏稿圖不到總量十分之一,可想而知,更多隱秘有待披露。

舊字型不一定統整成現代字體才算活化。以其為媒介,觸發社區的時空聯想,以至轉化為一己藝術創作也是一種溝通。積塵物的回收再用將繼續下去。香港設計中心現時展覽「接棒未來:過界」以設計與社區的新舊交接為題,便陳列了「惜.字」部分藏品。

「惜‧字」4節工作坊的探索成果在牛棚展出。(Angela Yip攝)

相關閲讀:農曆新年2024。大戰四方城|父女聯手保育非遺技藝 傳承手雕麻將做副靚牌

接棒未來:第一部分「過界」

日期:即日至6月30日

時間:上午10時至晚上7時

地點:荔枝角長義街9號D2 Place 1期7樓A室

網上登記:bit.ly/3wpEwpH

文:吳騫桐

設計:賴雋旼

編輯:孫志超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