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迴攝影展|細味50年代香江、新加坡 黑白照中看雙城面貌變遷(內附展覽詳情)

「瑪喬麗.多格特鏡頭下的新加坡 李福志鏡頭下的香港」1950年代攝影作品展,於即日起至2021年6月4日期間巡展。是次展覽展出兩名攝影師 —— 李福志及瑪喬麗.多格特(Marjorie Doggett),於1950年代分別在香港和新加坡黑白紀實拍下的照片,帶出兩個城市的歷史、建築風格、著名建築物及城市面貌變遷。


山頂攝影師 記錄我城歷史

《明報》電子平台組記者到訪信和廣場展覽現場,參觀焦點集中在山頂攝影師李福志的攝影作品。李福志1927年生於新加坡,1947年以海員身分抵港定居,在表親的影樓學習攝影,1948年起為生計在山頂為遊客拍照。他的照片呈現1950年代香港的歷史背景及建築特色,包括50年代德輔道、中環和軒尼詩道的街頭面貌、當年長洲海旁、元朗平原稻米種植及客家村落等新界鄉郊風情。

由李福志拍攝的《Quintessential Hong Kong》,捕捉了天星小輪橫渡維多利亞港的畫面。(黑白圖片由相關機構提供)
李福志(黑白圖片由相關機構提供)
李福志鏡頭下的香港:位於軒尼詩道與莊士敦道交界處,三角形建築物中華循道公會禮拜堂1936年完工,設計結合中西建築元素。(黑白圖片由相關機構提供)
李福志鏡頭下的香港:中環填海區泊滿車輛,渣打銀行(右後方)正在重建。1950年代中後期,香港市區急速發展,這幅1957年竣工的填海土地用作停車場。(黑白圖片由相關機構提供)
李福志鏡頭下的香港:尖沙嘴巴士總站位於天星碼頭與九廣鐵路火車站之間,大鐘顯示6時25分的夏日黃昏,九巴背後的紅磚屋是新古典風格的鐵路總站。(黑白圖片由相關機構提供)
李福志鏡頭下的香港:照片展示帆船的細節,這艘中型帆船是高、低艏的廣東漁船,主帆、後帆及前帆桅杆分佈平衡,各鑲有竹板條,還有活動船板,甲板中央裝有上落帆和網的絞車,錨則掛在方形船頭。(黑白圖片由相關機構提供)
李福志鏡頭下的香港:西環海旁工人從舢舨及貨艇卸米,小男孩在海旁嬉水,拍攝地點是永樂街附近。(黑白圖片由相關機構提供)
李福志鏡頭下的香港:車夫拉着人力車到街市,車上擺滿盛載農作物的籐籃及竹籮,從兩名車夫的影子可推斷李福志是清晨或傍晚拍攝。(黑白圖片由相關機構提供)
(圖片由相關機構提供)
(圖片由相關機構提供)

艾思滔策展 呈現雙城故事

李福志於2003年後回到山頂擺賣自己的歷史舊照期間,遇上攝影師兼攝影歷史專家艾思滔(Edward Stokes)。艾思滔於李福志逝世後,將其舊照編成影集出版。艾思滔亦是這次展覽的策展人,他將女性攝影師瑪喬麗.多格特拍攝的50年代新加坡城市面貌,與李福志的攝影照片共同展出,帶領觀眾穿越時光隧道,了解香港和新加坡兩地於50年代的共同歷史回憶。

是次作品首輪展出在信和廣場舉行,部分精選作品其後將在中環石板街酒店、灣仔利東街、尖沙嘴皇家太平洋酒店、西九龍奧海城及荃灣荃新天地展出。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