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抗逆力|每天自主遊戲1小時 讓子女學習「輸得起」 快樂為先毋須說教
【明報專訊】不少家長期望子女堅強有自信,即使面對困難或痛苦,也不會被挫敗感擊倒。關鍵之一,正是自小培養孩子的「抗逆力」,但具體可以怎樣做?智樂兒童遊樂協會倡議,家長每天陪伴子女玩遊戲至少1小時,有助孩子從失敗中積極應對,學習「輸得起」。
文︰譚以和
美國兒科學會在2018年發表《玩樂的力量》(The Power of Play)研究報告,綜合臨牀經驗指出,跑跑跳跳及開懷大笑,關乎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全人發展,而提高創意、增加學習動機及減壓,也可提升社交情緒的抗逆能力。
近一成兒童無遊戲時間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服務總監余啟賢解釋,抗逆力包括正面樂觀的人生態度、調節自己情緒的能力、能夠面對失敗並從中吸收建議、懂得改良策略,以及有解難能力。若父母「將家居變成遊戲基地」,經常陪伴孩子自由玩耍,可讓子女學習應對困難及失敗。「面對挑戰和失敗,會怎樣經歷情緒?極少人見到挑戰會亢奮;當挑戰來到,會有點驚,之後會整個人一蹶不振?還是有方法去消化及調適情緒?遊戲是個很好的平台,讓小朋友『輸得起』,有別於考試或做功課,它們有『死線』、有及格或不及格,但遊戲就沒有這些!」他強調。
余啟賢表示,遊戲是兒童權利,其對孩子身心各方發展亦有益處;然而,本地孩子功課壓力沉重,課後亦被排滿興趣班,每天自主遊戲1小時實在難以實踐。
香港女青年會曾在2018年以問卷訪問12所學校共1060個小學生,有24%兒童每日遊戲少於1小時,有9%兒童更完全沒有遊戲時間。小童群益會在2019年的調查亦發現,即使在「非上課日」,在6至11歲小學生中,仍有54%學童的自由遊戲時間未達標。
相關閲讀:【家長必修課】暑假「困獸鬥」拆彈有法!專家教你掃走「爭拗地雷」 讓子女趁機學相處
勿經常考核 「玩就是玩」
余啟賢寄語家長,陪伴子女遊戲時,要專心、投入及有耐性,讓孩子自發自主,自由選擇,「不要太心急,只是等了15秒,就急急幫小朋友做決定;也不要常常說『no』,孩子沒有嘗試,就無法體驗『唔work』的機會,失敗也無什麼所謂」。同時,玩樂不是上課,他提醒家長切勿總是在遊戲期間考核子女,「這是什麼顏色?你為何不說謝謝?玩就是玩」!
「作為小朋友,面對挑戰和解決難題時,要身邊的人去幫助,旁邊的人給他們什麼?以什麼態度去面對?都是很關鍵的!」說到底,家長也要以身作則。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