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研究:腦神經認知技術及非藥物干預模式 有效改善ADHD學童症狀與家庭互動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香港估計有超過五萬名學童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ADHD),但能夠接受公營醫療診斷及治療的卻只有約兩萬一千人,輪候時間冗長、對藥物副作用的顧慮、學習及社交困難等,每天均在困擾ADHD的學童及家長,尤其是對於資源有限的低收入家庭來說,壓力就更為沉重。香港教育大學特殊需要與融合教育研究所早前一項研究結果,透過結合腦神經認知技術及非藥物干預的綜合培訓方案,能顯著改善ADHD學童的核心行為,並提升家長的教養效能。
在一眾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香港學童中,ADHD長期穩佔首三位,是最常見的類別之一。ADHD不單令小朋友因個別差異而令學習成效偏低,亦令小朋友的自信心因而受挫,同時小朋友比較容易有情緒問題,進入青春期面對焦慮及抑鬱的風險遠高於一般學生,確實不能輕視。為了協助教育界製訂一套有效而且可以廣泛推行的ADHD學童支援方案,香港教育大學特殊需要與融合教育研究所與社福機構童樂行動及BrainX博思腦部培訓中心合作,於2024年9月至2025年6月期間,邀請56個家庭參與深入研究。BrainX博思腦部培訓中心創辦人張嘉欣指出,「是次研究分為兩組,一組是學童接受腦神經認知訓練(NCT)及自我成長課程(SDI),而家長同時參與家長效能訓練(P.E.T.)及家長指導課程;另一組則只有家長接受訓練,以此對比兩者成效。結果顯示學童及家長均接受訓練的組別,學童不論在專注度、及時反應、抑制衝動的能力、抑制過度反應的表現均出現顯著改善,家長在課後問卷中亦普遍反映教養信心有所提升,並更能理解及應對子女的行為困難。」
她續指出,腦神經認知訓練類似電腦遊戲,並將專注力可視化。學童於訓練期間佩戴手帶實時量度反映其專注度的Beta腦電波:當投放專注力,「海豚」向下沉,當他沒有投放專注力時,「海豚」則向上游。「特別要感謝曾俊華先生的Esperanza Life薯片叔叔共創社引入MOXO d-CPT,令我們有具體量化工具作專注力評估;我們其實早於2022年已進行先導計劃,邀請24名患有ADHD的小三至小六學生進行為期20周的深入研究,證實可以提升專注力及執行功能,今次加入家長訓練,着重協助家長調整心態,從單純『管理行為』轉變為『理解與引導』,以減少負面情緒循環,提升耐性與同理心,不單有助改善學童表現,同時亦令父母與孩子保持積極及富建設性的關係。」


對學童與家長均有幫助
負責是項研究的香港教育大學特殊需要與融合教育研究所執行所長冼權鋒教授表示,是項研究整合學童與家長的雙重干預,證實能在改善ADHD行為及提升家庭功能方面有較佳成效,「這些數據相信能為教育界及政策製訂者帶來新方向,有助日後為ADHD學童發展具成本效益及可持續的支援模式。事實上,腦神經認知訓練在現時依靠藥物治療及抑制行為以外提供了一個新方向。教大去年成立神經科學中心實驗室,並且推出教育神經科學理學碩士課程,期望未來教育界可以善用有關技術,為ADHD學童提供適切培訓。」
發佈會當天,有參與研究學童的家長表示,經過訓練後,子女專注力增加,親子關係亦有改善,兒子之前做功課會比較急躁,接受訓練後耐性增加了,並且能更快完成功課。另一位家長亦表示,以前並不了解子女學習時的難處,透過P.E.T.訓練後能更好理解子女的狀態與困境,知道如何聆聽孩子的說話及化解親子衝突,令家庭和諧度有所提升。
出席同一場合的立法會議員狄志遠博士呼籲政府投放更多資源,鼓勵大學進行更多相關研究,支援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特區政府在政策及財政支援特殊教育需要學童方面,坦白說已到世界級水平,但問題是當中的細節仍未做得足夠,採取的方法仍然未到位,令小朋友的需要仍被忽視。今次教大的研究提供了另一個方向,令全港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受惠,希望能透過此模式有效支援ADHD學童,為香港共融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展望未來,主辦單位將繼續深化相關研究,並與教育界、醫療界及社會服務界攜手合作,善用今次成功經驗,進一步發展為學校可應用的支援工具與政策參考,讓ADHD學童及家長獲得可持續的支援,為香港建立更具包容性及前瞻性的教育及精神健康發展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