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逾60%龜瀕危 本地金錢龜大頭龜極危 飼養前須了解習性和需要

【明報專訊】剛過去的5月23日是世界烏龜日(World Turtle Day),設立目的是呼籲公眾對龜類保育的關注。長久以來,龜類被視為長壽象徵,其祖先可追溯至侏羅紀之前的三疊紀時代,在地球存活超過2億年,可是現今卻有超過60%的品種面對瀕危威脅。

龜類溫和、安靜,擁有堅硬的外殼,走起路來總是慢吞吞,因此往往令人誤以為牠們易於飼養和照顧。然而,飼養龜的需求高而複雜,飼養者需要真正了解牠們的習性和需要,更要對牠們有一生一世的承諾。

■知識篇

龜殼為脊椎肋骨 藏神經線

烏龜,只是一般人的籠統叫法,牠們的學名為龜鱉目(Testudines),屬爬行類動物,目前全球有360多種龜類。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高級動物護理督導員(生物教育展覽組)李兆鏗指,龜大致分為淡水龜、陸龜及海龜3大類,根據其生活特性區分。牠們擁有不同生活方式及習性,身體結構亦有差異,大家較易接觸到淡水龜及陸龜。

烏龜–烏龜屬於香港原生淡水龜,一般龜殼都呈現深褐色,頭部側面會有黃色的線狀斑紋,但有部分雄龜會「黑化」為全黑色。(馮凱鍵攝)

淡水龜陸上能跑 陸龜足部沒蹼

淡水龜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中,陸龜則在陸上生活。李兆鏗表示:「淡水龜硬殼比較流線形,牠可以在水中呼吸及進食,手(足部)長有蹼,比較擅於游泳,但在陸地上也走得很快,有的甚至可以跑。」多被本地人視為寵物龜的巴西龜,就是屬於淡水龜的一種。相反,陸龜走路時比較笨重,硬殼呈圓拱形,「(陸龜)皮膚會比較粗糙,因為多數生活在較乾燥的環境,而且足部一般沒有蹼,如迷你的象腳」。

許多人都會好奇,龜類擁有堅硬的外殼,它有感覺嗎?李兆鏗指龜殼是脊椎和肋骨,龜殼下有許多神經線,「概念就像是將人類的肋骨反轉在外一樣」,因此龜是不能走出龜殼或與龜殼分離。當人們撫摸龜殼時,牠們一樣能夠感受得到;同理,若是龜殼受傷,牠們亦會感到疼痛。

兆鏗(馮凱鍵攝)

■保育篇

全球逾60%龜瀕危 主因非法捕獵

雖然不同種類的龜的模樣及生活方式有異,但同樣在大自然生態系統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保育經理楊劍煥指,龜作為食物鏈的一員,連接水陸生態系統的能量循環,有助維持其他生物的數量平衡。「例如海龜到岸邊產卵,這些蛋是很多動物如海鷗、蛇的主要食物;陸龜又可以作為種子的傳播者;而不少水龜是吃腐肉的,某種程度上在河流或濕地能夠起到清潔功能。」他續指,有些陸龜會掘洞休息或產卵,洞穴之後又會變成其他小動物的棲息及躲藏地,間接保護許多動物。

楊劍煥(馮凱鍵攝)

金錢龜售價高達逾萬

在現存的360多種龜類中,香港擁有5種原生淡水龜,包括為人熟悉的三線閉殼龜(金錢龜)、烏龜、眼斑水龜、大頭龜及中華鱉(水魚)。龜在地球上生存超過2億年,但如今正面臨嚴重的保育危機。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有超過60%的龜類處於受威脅的狀况,其中金錢龜及大頭龜更是極度瀕危。香港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亦曾於去年發表調查,表示香港野生金錢龜、大頭龜及眼斑水龜瀕臨絕迹。教研組助理教授宋亦希表示,估計香港野外的成年大頭龜只剩數百隻,而成年眼斑水龜甚至不足100隻。

金錢龜–三線閉殼龜,又名金錢龜,屬於香港原生淡水龜,是全球25種最瀕危龜類之一,經常遭到非法捕獵。(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提供)
大頭龜–屬於香港原生淡水龜,因擁有巨大的頭骨,頭部無法收入龜殼內。牠屬夜行動物,而扁平的身軀正好讓牠在日間躲藏在石隙之間。(馮凱鍵攝)

究其原因,牠們的主要威脅是非法捕獵。楊劍煥指,以金錢龜為例,此為全球最瀕危龜類之一,以往在香港、雲南低地河流或濕地中經常發現金錢龜足迹,但由於牠們被視為吉祥和財富的象徵,坊間亦流傳金錢龜有治療癌症的藥用價值,因此造成人為的過度捕獵。野生金錢龜數量急降,市場價格隨之急升,其售價甚至高達上萬元一隻,引來不少人捕捉以出售或飼養。

污染損棲息地 「放生」破壞生態鏈

此外,棲息地受破壞及減少也是其瀕危的主因。隨着人類活動影響,如農地開發、城市擴張、環境污染等,亦影響了水陸生態環境,造成許多野生動物生存的自然棲息地遭到破壞或消失。他亦指,氣候變遷也可能帶來影響,如氣溫上升、降雨量不確定及頻繁出現極端天氣,或令許多品種無法適應,「一些生活在山澗中的水龜,可能被一場暴雨冲走,適應不了新環境而死亡」。

隨着寵物龜的盛行,棄養或放生行為也日益增加。年幼的巴西龜小巧可愛,相信不少人小時候也曾飼養過,每隻數十元便有交易。正因如此,牠們被棄養機率也十分高。而一些宗教團體甚至以「放生」之名,將生活在淡水的巴西龜扔進大海中。楊劍煥表示,很多時這些外來品種被「放生」到野外,會跟本地原生品種相互競爭生境和食物等天然資源,破壞本土生態平衡,繼而影響本地品種的數目。

始終飼養寵物是重大責任,李兆鏗建議,如果喜歡龜,可到動植物園欣賞野生龜類,不要因一時衝動而購買。若是決定帶寵物龜回家,也最好以領養代替購買,並要做好周密準備,了解牠們的習性和需要。

放生儀式–有宗教團體會舉行放生儀式,如圖中的馬來西亞巨龜背上被寫上放生字樣。(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提供)

■飼養篇

日光浴助攝鈣 免殼變軟身「菠蘿包」

經過「金魚街」,紅色膠盆內的一隻隻巴西龜,每隻售價只是幾十元,加上體型細小,所佔空間不多,因此不少人都會把牠們帶回家飼養。然而,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領養部幹事黃朗研(Victor)卻指,普遍陸龜能長至超過1呎(約30.5厘米)長,「視乎品種,常見的蘇卡達象龜可生長至60至80厘米;豹紋陸龜大約40至60厘米,就算是較小型的赫曼陸龜都有30、40厘米」。至於淡水龜,如香港人喜愛的寵物巴西龜普遍可長至20至30厘米,而俗稱忍者龜的黃頭側頸龜則有可能大於40厘米。

蘇卡達象龜–又名盾臂龜,為世界第3大陸龜,普遍可以生長到60至80厘米,其幼年龜在香港也頗受歡迎,牠活潑好動,非常可愛。(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提供)

一如大家認知,大多數龜種非常長壽,他指,「一般淡水龜能有20至30年壽命,陸龜則有40至60年,有些品種壽命可以更長」。被記錄在「健力士世界紀錄」的陸龜Jonathan已經達到191歲的高齡。因此,飼養龜隻確實是一生一世的承諾,主人必須做好長期照顧的準備。一旦無法繼續飼養,要重新安置牠們也是一個挑戰。

黃朗研(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提供)

水缸超過2呎 水深足免「反肚」

龜類的飼養並不如大家想像中容易,以為用一個小水缸就足夠,其實不同品種龜類有各自生活習性和需求,包括適當的棲息環境、飲食、溫度、濕度等。如果條件不足,很易會令龜隻健康出問題。Victor解釋,以巴西龜為例,「他們原本生存於美國密西西比河,那裏有不同的位置可以曬太陽,有不同的動物作為食物,甚至有很多位置供牠們躲起來,但來到香港可能只能在一個膠箱或浴缸生存,長年不見天日,水位也沒有淹過龜背,經常導致反甲(背甲邊緣翹起)」。

巴西龜–屬於外來淡水龜,因其容易飼養又「嬌小玲瓏」,經常被作為寵物龜飼養,但隨年齡長大,有機會長至20至30厘米,不少人在龜隻長大後會棄養,Victor提醒大家飼養前,必須三思而後行。(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提供)

他教路,飼養淡水龜最基本需要一個不少於2呎,即是超過60厘米的水箱或水缸,亦需要有一個浮台作陸地供上水休息。水位需要超過龜背,最好是龜殼的兩倍以上,「水位有足夠深度,就算反轉了也可以借助水的浮力轉身,比較安全,因為牠們長期處於翻身狀態有可能窒息而死」。

至於陸龜,大部分體型比較大,最好有一個花園或天台空間才較適合飼養,並能給牠隨意走動。地面亦需要有合適的底材如牧草或草粒,並放置一個水盆供牠喝水或泡水,還要為牠準備一個人造山洞,可以讓牠隨時躲藏起來。


相關閲讀:【知多啲:香港淡水龜】4種屬極危或瀕危:平胸龜、三線閉殻龜、烏龜、眼斑水龜


暖燈照浮台 按品種餵糧

不管是淡水龜還是陸龜都喜愛「日光浴」,故要不時讓牠們曬太陽或曬燈。李兆鏗解釋,紫外線(UVB)對龜來說很重要,用來合成維他命D及攝取鈣質。「有些主人忽略了紫外線,養大後的龜殼就會變得軟綿綿,像菠蘿包一樣。」主人需要讓牠們照射紫外光燈,模仿自然棲息環境中曬太陽。另外,Victor也提及,龜是變溫動物,不懂自行調節體溫,「牠們是依靠外界來改變自己的溫度,因此一般的爬行動物都需要溫度梯度,例如在水中26℃,陸地30℃,供牠們自行選擇」。一般建議使用暖燈照射缸內的陸地。

紫外線燈–飼養淡水龜的基本準備,必須有一個超過60厘米的水箱或水缸、作為陸地的浮台及一盞紫外線(UVB)燈,隨着龜隻體型變大,屆時亦需定期更換水缸。(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提供)

食糧方面,基本上提供龜糧已能夠令龜隻攝取均衡營養。Victor指,根據不同的品種亦可餵食額外的食物,「有些品種來自森林的,可多餵水果,來自沙漠的則多餵一些草」。而不論什麼品種也好,可為牠們添加鈣粉或維他命,確保有足夠營養。

文:陳真紀

編輯:周淑樺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