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院「分娩與母乳餵哺」講座迎接新生命 享受育兒旅程
分娩表面看似是一個簡單的生理過程,但實際包含着一門需要深入研究的學問。為幫助新手父母健康備孕、安心分娩及順利展開育兒旅程,《明報》與香港中文大學醫院(下稱「中大醫院」)攜手舉辦「分娩與母乳餵哺」健康講座,邀請中大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譚永雄醫生及兒科專科醫生梁淑芳醫生,拆解「分娩之旅」及母乳餵哺的各種迷思,提供實用知識和專業意見,陪伴大家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掌握妊娠風險 合理選擇分娩方式
踏上這段「旅程」,新手爸媽難免感到焦慮,但只要用心「做好功課」,便能逐一解決這些難題。許多準爸媽會對分娩方式感到困惑,究竟應選擇順產還是剖腹產呢?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譚永雄醫生表示,大多數孕婦在懷孕初期便能知道自己是否適合順產,只有小部分需等到晚期才能確定分娩方式。若孕婦身體健康,基本上便有足夠條件自然分娩。除非某些特定情况,如多胞胎、畸形子宮、胎盤前置或曾進行子宮手術的孕婦,陰道分娩可能對媽媽及寶寶有一定程度風險,這些情况一般在懷孕早期便能診斷,孕婦絕對有足夠時間與醫生商量是否需要剖腹產;胎兒宮內生長遲緩、胎兒過大或胎位不正等,通常在懷孕後期才診斷,這時候亦可與醫生研究最佳的分娩方式,以確保母嬰安全。
譚醫生續講解,孕婦「作動」有三大徵兆,包括宮縮(肚痛)、穿羊水和「見紅」,這就是孕婦要入醫院的時候。當孕婦進入產房後,醫護人員會密切監控孕婦的分娩變化,第一產程是從宮頸未張開到全開「十度」,即10cm;第二產程是從宮頸全開至寶寶娩出。譚醫生以籃球入框為例,解釋何謂「入盆」,與寶寶「頭仔」在生產過程如何逐步通過盆骨直至娩出。譚醫生亦指出,自然分娩並非單單以被動式等待「作動」,而是需要採取主動,避免孕期過長,引致寶寶過大及胎盤老化,這就是關乎掌握催生的竅門,減低產程宮內缺氧及肩膊難產的風險。美國有研究顯示,若在懷孕第39周選擇催生,剖腹生產的機率反而下降。
做好身心準備 享受母乳餵哺
懷孕如同一場長期旅行,各位「準爸媽」應提前計劃,盡情享受這段既愉快又難忘的旅程。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兒科專科醫生梁淑芳醫生強調,尋覓乳頭和吸吮是嬰兒與生俱來的本領,而母乳富含營養,有效促進初生嬰兒健康成長。「產後一小時是母乳餵哺的黃金時間,之後嬰兒可能會感到疲倦,經常進入睡眠狀態。母親需要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即使感到疲倦,亦要盡快進行母乳餵哺。首日最好餵哺10至12次,以幫助嬰兒學習吸吮和吸收初乳的營養。」梁醫生指出,母乳能為初生嬰兒提供充足且均衡的營養,並帶來溫暖和安全感。然而,當嬰兒攝入過多奶粉時,可能會感到過飽,從而不願意花力氣吸吮母乳。因此,除非有迫切需要,建議前期以母乳餵哺為主。母乳餵哺是新手媽媽面對的一大挑戰,學習正確的餵養方法,以及如何解決初期的不適,更能為嬰兒建立良好的發展基礎。「父母在懷孕期間應積極學習,提前了解母乳餵哺的好處,從而確定產後的餵養方式。若母親選擇母乳餵哺,需要提前做好身心準備,進行體能鍛煉和日照,讓身體達到最佳的狀態;同時,接觸更多正面資訊和成功案例,增強自信心,相信自己能為嬰兒提供足夠的營養;此外,應提前與醫護人員溝通,明確表達自己選擇母乳餵哺,以獲得更多支持和幫助,有效解決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