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梁祖堯疫下圓夢當農夫 田中耕耘學放下得失

【明報專訊】疫情肆虐下,香港多個行業被迫停擺,梁祖堯(Joey)劇團的演出節目,也因疫情而延期至8月。在這段沒有工開的日子,Joey選擇給自己放個「working holiday」,投身於另一志願——耕種。從小就愛種植的他,當上全職農夫,初嘗務農的滋味。

Joey以前是夜鬼,凌晨4、5時才睡,現在卻早睡早起,每天晨早6、7時起身,吃完早餐便落田工作。黃昏時收割農作物後,即席與農友烹調晚飯,飯後來杯咖啡聊聊天,務農生活簡單卻充實。(林靄怡攝)

Joey一向認識不少農友,今次能一嘗農夫夢,全因機緣巧合下,得知有農友需要人幫手收割蕎麥。「初時很驚喜,從來不知道原來香港也有種蕎麥。除了幫手收割,也學習了如何將蕎麥去殼曬乾打磨,最後更製成蕎麥麵來吃,十分滋味。」為了讓更多人能品嘗本地蕎麥麵,Joey後來在農場開了兩次workshop,「我們會一起落田收割蕎麥,再教他們做成麵條,然後一齊煮來食。大家吃蕎麥麵時都很感動,因為這是香港泥土種出來的。香港土地過萬元一呎,但其實土地本來的價值,是在於肥不肥沃,種不種到農作物」。土地有價,然而經營農場,開支也不少,「所以這兩場workshop的收入,我會補貼農場的日常支出,如購買水及肥料等」。

元朗絲苗曾是貢品 失傳50年有望重現

從細到大也喜歡種植的Joey,試過在屋企天台種西瓜、香蕉樹、熱情果等,種植經驗豐富,然而去到農場,才知自己要從頭學起。「在田耕種是實戰,起初我連鋤頭也不懂得怎樣拿。今次當農夫,和農場合作不涉及錢。我負責和十幾位農友一起種米,另外也有一塊田種植自己的農作物。我們種植的品種是絲苗。元朗絲苗在清朝時曾經進貢給皇帝,可想而知品質多高,但後來城市發展令元朗絲苗失傳,至今已五六十年。我們現在用的是廣東絲苗種子,跟元朗絲苗品種很接近。有說在同一個地方繁殖十代,便算原生種。現在農場已種到第六代,有望令元朗絲苗重現。」

農場位於元朗攸潭美村,現有十多位農友合力耕種絲苗,預計8月有收成。(林靄怡攝)

農場以最原始的方法種植, 不落殺蟲水、化肥,Joey種植水稻的過程,格外艱辛。「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由於沒有落農藥,所以要用人手捉福壽螺,否則會讓牠們吃光米苗;時常也要除野草,因為它們生長得比稻米還快,很易搶走泥土的養分。」由於體力勞動量很大,Joey笑言現在每天要吃4碗飯,也試過腰部勞損,拉傷了背脊肌肉,但因心繫農場,即使受傷,也堅持落田,做些輕巧的工作。

藝人形象光鮮,當農夫要赤腳落田,Joey卻沒有不慣,他說:「我從來不是個貪靚的人,工作有服裝贊助,演舞台劇也有戲服,所以我自己很少買衫。衣櫃裏多數都是黑衫黑褲,易襯又顯瘦。現在落田容易污糟,每天穿得更『hea』,但在草叢工作時會穿水靴,以防被紅火蟻和蛇咬傷,之前便試過遇上中國水蛇、水律蛇和青竹蛇,好在有驚無險。」

推廣不時不食 盼下一代食港米港菜

香港人習慣事事計算成果,然而Joey認為當農夫要放下這種計較得失的心態。「這季米預計8月收成,但如果期間來一個像『山竹』般的颱風,一切便會化為烏有,前功盡廢。當農夫能接觸到生命的掙扎和成長,讓我有很多領悟,不要將自己看得太重,耕種充滿不安全感,要學習如何面對,好好enjoy每一天,好好地去做,也親身體驗了何謂『粒粒皆辛苦』,讓我覺得農夫絕對deserve大家多一點的尊重。」

在自家耕耘的農田中,Joey順應自然,種了些時令農作物,推廣不時不食。(林靄怡攝)  

疫情會有完結的一天,但Joey卻沒想過以後要放棄耕種,「由一開始commit這件事,我便知自己會繼續做下去。對親手開墾的土地,是有感情的,不會捨得放棄。即使預計7月要開始排戲,準備8月的演出,到時也會騰出清晨,來照顧農作物。另外,我正計劃推出實體書食譜,全部都會用上本地食材,推廣不時不食。香港人應該吃香港農產品,因為本地生產,不用運輸,食材是最新鮮的。回想起自己成長時,對『香港人』的概念模糊,可能是因為從沒吃過香港出產的農作物。好希望自己能出分力,讓下一代可以食到香港種的米,種的蔬菜,甚至以香港農產品為榮」。


文:Sabrina Au

編輯/王俊杰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