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 世界糖尿病日】營養師親解
「糖友」飲食迷思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若血糖控制不穩,便容易引發各種併發症。因此,許多糖尿病人(糖友)在飲食上都要步步為營,甚至以為此生都「無啖好食」。中大醫院高級營養師張智良指,要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糖友需要在藥物、運動及飲食三方面配合,只要做到營養均衡,亦可好好享受美味可口的食物。

適當攝取碳水化合物 控糖至關重要
大家日常主要的食糧,例如穀物、水果及蔬菜等,都含有碳水化合物,糖友必須留意每日的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張智良表示:「血糖值與飲食裏的碳水化合物有莫大關係,因為碳水化合物包括了澱粉質和糖分,消化後在體內吸收,轉化為血糖。」
為了穩定血糖,糖友應與醫護人員及營養師合作,調整每日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每位糖友的生活習慣,或職業性質(如需體力勞動)都有所不同;加上現時有不同藥物治療,攝取碳水化合物的方式都要有所調整。舉例來說,大部分服用較新式口服糖尿病藥物的糖友,都傾向於少食多餐的方法配合來控制血糖;而選擇注射胰島素的糖友,營養師會按病人本身的情況,建議大部分碳水化合物集中在有胰島素協助處理血糖的正餐中,再加或減一個睡前小食,避免血糖過高或過低。」


簡單食用水果守則
水果不僅解渴可口,也是營養豐富的食材,尤其是其抗氧化元素,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然而,許多糖友會硬著頭皮背誦各種水果的「升糖指數」(GI值),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張智良建議糖友參考以下簡單食用水果的方法,「首先,糖友可按一般人的健康飲食原則,每日進食兩份水果。一份水果可以是一個拳頭大小的蘋果、布冧等,或半個量杯/飯碗的分量。其次,應盡量避免揀選標榜高甜度的水果品種,例如甜度較高的香印提子。另外,不要以為淡味的水果,便不需要控制食用分量,例如火龍果的澱粉質和糖分都很高,每餐不宜食用超過1/4個。」
他續表示:「糖友可以將水果放在兩個正餐之間,作為小食;或者是正餐刻意減少食用五穀類,並加入水果。因為含豐富維他命C的水果,亦能協助吸收食物的鐵質。另外,糖友可按時令揀選水果,從而吸收不同的維他命、礦物質和抗氧化元素,保持健康。」
盡量避免含糖飲料
另一個糖友較易忽略的地方,是要盡量避免含糖飲料。「無論是果汁、時下流行的手搖飲品,甚至是茶餐廳裏正常版本的凍檸檬茶,都含有極高的糖分,故糖友需要慢慢調節,逐步建立『走甜』的習慣;在便利店購買飲料時,亦要盡量揀選無糖飲品。」此外,現時本港的食物法例,規定要標示碳水化合物和糖分的營養水平,糖友可由此揀選適合的飲品或小食。
低脂和低鈉飲食 管控膽固醇及血壓
張智良指出,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包括與血管相關的疾病,所以糖友需一併控制血液裏的膽固醇水平,「其中特別要留意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攝取量,主要來自動物性脂肪,如肉類肥膏,或西餐常用的牛油、忌廉。中式點心,如小籠包、蝦餃及燒賣等,都加入較多的肥豬肉,糖友要減少進食。至於反式脂肪,多數出現在煎炸或酥皮食物,尤其是外出用餐時,餐廳可能會重複使用油來炸食物。」

同時,糖友亦要好好控制血壓,減低引發心血管併發症的機會。「深綠色蔬菜、低脂或脫脂的奶類產品,都有降血壓的效果。同時,一些調味料如蠔油、魚露都有很高的鈉,建議多使用天然調味料,例如胡椒、香茅、香草來調味,達到低鈉飲食之餘,亦可享受更多食物滋味。」
除了注意飲食外,糖友亦要配合運動,達到更好的控糖效果。張智良表示:「雖然大部分糖尿病與過重有關,但亦有長者在糖尿病前期階段,出現過瘦的情況,這是與中老年人肌肉流失有關。因此,糖友不一定是在飲食上要『戒戒戒』,亦要配合運動來增加肌肉量,令胰島素運用得更好,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糖友亦應與醫護人員及營養師團隊緊密合作,按自身狀況制定控糖方案。」
糖尿病健康餐單參考
糖尿病患者雖然要控制飲食,但亦應避免過分限制。營養師張智良為患者提供以下的健康餐單,讓患者既可「控糖」,又可食得開懷。
| 早餐 | A:麥麵包2片,較低脂芝士一片,番茄片 / 青瓜片 B:粉麵4/5碗(八分滿),4片瘦肉 / 魚片,瓜菜 |
| 午餐 | 飯1平碗(5滿湯匙飯), 瘦肉類2至3兩(80至120克), 瓜菜類大半碗(160克)或以上 |
| 下午小食 | A:麥餅乾2塊 B:脫脂奶1杯 C:水果1至2份 |
| 晚餐 | 食物配搭和分量與午餐相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