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毒性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
選對標靶治療方法成關鍵 重拾身心健康

淋巴系統遍佈全身,一旦與癌症「掛鈎」,定必令人聯想是難以治癒的頑疾,尤其是屬高毒性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香港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廖崇瑜醫生表示,隨着醫學進步,只要選對適合的標靶治療方案,有望大大提高治癒率和降低復發機會,讓病人重拾健康生活。他分享了一個30多歲病人的抗癌歷程:「確診時其淋巴癌已擴散至骨髓,屬於第四期,經雙標靶治療後,病人已完全康復!治療期間他更可以如常工作……」

淋巴癌是本港十大常見癌症之一,每年約有1,000宗新症,主要分為「何傑金氏淋巴癌」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兩大類,其中八成屬於後者。廖醫生指,在非何傑金氏淋巴癌中,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個案佔最多,每年約有約300宗新症。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早期徵兆難以分辨?

早期的淋巴癌並不易察覺,若身體出現異常變化,通常見於淋巴脹大,例如頸部、腋下或大腿內側。廖醫生指,與普通感染所引起的淋巴腫脹並不盡相同。「因淋巴癌所致的腫脹有一個明顯特徵,就是既不紅不痛,不會伴隨發炎,但腫脹速度非常快,可能在一至兩星期內已增大50%。」

病人還可能出現以下「B症狀」,例如:
● 夜間盜汗:即使冬天或開冷氣,仍然出汗至衣物濕透;
● 體重不明原因下降:沒有管理飲食或患有其他嚴重疾病的情況下短期內體重減少超過10%;
● 皮膚異常痕癢:無明顯紅疹或蚊叮蟲咬,卻感到痕癢。
● 經常發低燒:在沒有受感染的狀況下經常發燒。

他提到,部分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病人的腫瘤會隱藏在胸腔或腹腔等位置,病人未必觸摸到。「直至腫塊壓迫器官,例如進食時『頂住頂住』或出現氣促,經檢查後始確診。」

高度懷疑個案 須進行正電子掃描作診斷

廖醫生強調,淋巴癌的病徵有時與其他癌症或疾病相似,容易混淆。因此要準確診斷淋巴癌,必須進行活組織切片檢查,在顯微鏡下準確區分。如確定或高度懷疑為淋巴癌,必須進行正電子掃描(PET-CT)評估腫瘤的活躍程度,若活躍程度高,很大機會是淋巴癌。

一旦確診,清晰地評估病情並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是抗癌過程的關鍵一環。廖醫生強調,首要是對病情進行分期(第一至第四期)。「透過PET-CT了解腫瘤的擴散範圍,例如第一期代表癌細胞局限在單一範圍,第四期則表示癌細胞已擴散至骨髓。與一般實體腫瘤不同,即使淋巴癌已達第四期的病人仍有治癒的可能,期數是一個重要參考,但並非唯一指標,我們還會以國際預後指數(IPI),綜合評估病人的預後和治療成功率。」

國際預後指數(IPI)的5個評估因素:

  1. 年齡:60歲以上屬高風險。
  2. 癌症期數:第三或第四期屬高風險。
  3. LDH(血清乳酸脱氫酶)數值: 指數高意味着腫瘤活性較高。
  4. ECOG 體能評分標準:是否需長時間臥床,日常活動能力愈低,分數愈高。
  5. 擴散程度:癌細胞是否擴散至淋巴結以外的器官或骨髓。

他指,IPI分數為0至5分,分數愈高,表示病情愈為高風險,復發機會亦會較高。「例如病人年齡超過60歲,癌症屬第四期,LDH指數升高,且擴散至骨髓,在未評估主觀的ECOG標準前,IPI分數已經可能達到4分,屬高風險類別。」

針對高風險患者 雙標靶治療改善預後減復發

IPI分數的重要性除了旨在為病人預估疾病將來的進展,亦能為病人設計個人化的治療策略。廖醫生指,過去20多年,主要以R-CHOP作為一線治療方案。R-CHOP中的R代表標靶藥物抗CD20利妥昔(Rituximab),而CHOP則是3種化療藥物及1種類固醇的縮寫。治療通常每3周進行一次,完成6至8個療程,一般需時4至6個月。他指出,R-CHOP效果顯著,但對高風險者(IPI 3-5分)來說,仍有較大機會復發。

「一線治療高風險病人需考慮進一步的方案,例如最近的雙標靶治療。除利妥昔(Rituximab)外,還會加入另一種標靶藥物抗CD79B抗體藥物複合物維泊妥珠單抗 (Polatuzumab vedotin) ,能更精準地識別和攻擊B細胞,而相應地新方案中將會捨棄CHOP當中的一種化療藥物 。」

「第一次治療是關鍵,盡可能在初次治療中徹底控制病情,避免承受第二次治療的痛苦,加上第二次治療的成功率,會較首次低。」他表示,雙標靶治療不但已獲國際指引推薦,而且已經引入香港,並被納入醫管局的資助計劃,主要針對高風險患者,病人可主動向主診醫生查詢。

年輕個案:雙標靶治療順利擊退高風險癌變B細胞

廖醫生鼓勵病人積極面對淋巴癌,他分享一名30多歲病人的抗癌歷程。他因體重無故下降20多磅而求診,驗血報告發現貧血。經檢查後,他的全身淋巴結腫大,癌症已經擴散至骨髓,屬於淋巴癌第四期。「雖然病人很年輕,但IPI分數達4分,遂即時進行雙標靶治療。經過6個療程後,他已完全康復,體重更勝從前。治療期間,他仍如常上班處理公司業務。」廖醫生深信,只要選對適合的治療方案,加上病人及其家屬的信心,可大大減低淋巴癌的復發機會,重拾健康身心。

香港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廖崇瑜醫生表示,針對高風險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病人,應進一步考慮最近推出的治療方案,如雙標靶治療,以提高治癒率和減低復發機會。
走出淋巴癌陰霾 了解標靶治療新法
一旦確診高毒性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病情甚至已屬第四期,是否康復無望呢?不是!要對付這種淋巴癌,關鍵是選對適合的治療方法,配合病人和家人的信心,可大大提高治癒機會,想了解「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及其最新的標靶治療方法,立即報名參加講座,即場向專科醫生提問。名額有限!
日期:2025年5月3日(星期六)
時間: 下午2:30– 3 :30
地點:香港灣仔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
主講嘉賓: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何穎冰醫生
報名:https://link.mingpao.com/840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