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bye 2022 Welcome 2023】新年上山「行大運」 挑戰香港第二高峰鳳凰山 資深山藝教練教路上山2要訣:步幅細 深呼吸
【明報專訊】明天便踏入2023年,有沒有計劃在新年上山「行大運」挑戰高峰?〈由我帶路〉今次揀選大嶼山鳳凰徑第3段,由擔任山藝教練超過20年、曾登上珠峰的盧澤琛(琛sir)帶路,教大家如何較輕鬆地登上香港第二高峰鳳凰山,一嘗群山在我腳下的滿足感。
是次行程由海拔300多米高的伯公坳起步,爬升至最高點——海拔934米高的鳳凰山之巔,然後經過心經簡林,以昂坪市集為終點。路線全長雖不足6公里,但上落山徑落差較大,需時近4小時完成,對體能有一定要求。
伯公坳起步 之字路上山較輕鬆
採訪當天我們先在港鐵東涌站集合,再乘新大嶼山巴士3M到伯公坳站,下車後過馬路向右走上鳳凰徑第3段。起點伯公坳海拔高度已逾300米,所以上鳳凰山約爬升600米。
沿着指向鳳凰山的路牌上階梯,走約5分鐘,會見到一個涼亭。繼續前行,石級路雖似是走不完,但初段山勢平緩,不時夾雜小段平路緩衝,石級路以之字形緩緩上升,不算太辛苦。
琛sir指,上鳳凰山沿途山景多的是,其中3大景色不可錯過,除了回頭望總是離不開的大東山外,當你上山時,奇特山景主要出現在左邊,包括南天門,以及被形容為「一線生機」的西狗牙狹隘山脊。
一直前行爬升至700米高,來到標距柱「L023」,即見第1個checkpoint:南天門,由於左右兩壁狹窄如門而得名,氣勢雄偉。再前行約10分鐘,來到標距柱「L024」,右邊可見狗牙嶺,是鳳凰山南面支脈,山勢起伏高低,山峰既尖且窄,狀似狗牙而得名;狗牙嶺可由3條山脊路線前往,分別是西狗牙、中狗牙和東狗牙,由於西、中狗牙的交匯處最險要,又稱為「一線生機」。
鳳峰360度靚景瞬息萬變
由伯公坳起步,沿途欣賞風光,走走停停,約2小時就到達鳳凰山頂,亦是第2個checkpoint:海拔934米高的主峰鳳峰。群山在我腳下的氣勢,一掃身心疲累。這裏享有360度靚景,正北面是鳳凰山的副峰——凰峰,高918米。有指鳳、凰兩峰之間,有如崩爛,加上怪石嶙峋,村民稱之爛頭山,英文譯為Lantau Peak。凰峰後方是羅漢塔,俯瞰東涌,由北面逆時針方向轉,依次見到遠方的彌勒山、昂坪,下望是石壁水塘和中、西狗牙嶺。鳳凰山之巔視野瞬息萬變,在峰頂停留10多分鐘,上一刻享受360度環迴景色,山外有山;不消3分鐘,就雲霧縈繞,眼前能見的只剩正在打卡的遊人,完全分不清身在何方;待數分鐘後雲霧消散,又可享受山之巔的壯觀景色。
在山頂有用作避風的小屋,琛sir指不少山友深夜先到昂坪休息,待凌晨4時許才上鳳凰山頂欣賞日出美景。
「天梯」落山考體力
我們在山頂稍事休息,就展開下山之旅。途中可欣賞到狗牙嶺及石壁水塘的景色,下降約百多米,到達第3個checkpoint:斬柴坳,標距柱「L025」,是欣賞狗牙嶺的好位置,可惜到訪時遇上雲霧,視野不清。
全程落山下降450米左右,約半座鳳凰山的高度,這段路有「天梯」之稱,石階比較闊,一直落坡,體力消耗真箇不少。不過,若你選擇由昂坪出發,走「天梯」上鳳凰山,就會發現難度更高。
心經簡林洗滌心靈
繼續下山走到第4個checkpoint:心經簡林。國學大師饒宗頤的《心經》墨寶刻於木柱群上,佇立鳳凰山山麓,讓人在清幽恬靜的環境中細賞。其中38根刻有《心經》經文的木柱配合山勢依經文順序排成「∞」,象徵「無限」、「無量」,以示宇宙人生變化無定,而山坡上最高位置的1條木柱則沒有刻字,象徵「空」的《心經》要義。
走過心經簡林,是次挑戰之旅亦畫下句號。沿平路步行約10分鐘即到昂坪市集,可乘新大嶼山巴士23號回東涌。
上山要訣:步幅細 深呼吸
琛sir指,今次路線沿途多為石級,路牌指示清晰,雖然一路爬升,但當中並無陡峭險要之處。要挑戰這段路,只要保持個人的節奏即可。當中上山有2大要訣:一是步幅較細,不用大步走;二是呼吸要深,切忌急促換氣,即走動時仍可講到說話,如此便可輕鬆上山。
溫馨提示
量力而為,遇崎嶇山路不應勉強前行,拍照前應觀察四周環境,確定位置安全才留影,勿為靚景而冒險。
行程
全程:約6公里
需時:約4小時(不連拍照休息)
交通:
去程:港鐵東涌站,坐新大嶼山巴士3M,伯公坳站下車,平日$11.4,假日$17.8
回程:昂坪坐新大嶼山巴士23號回東涌站,平日$18.7,假日$31
起點:伯公坳→(1小時40分鐘)①南天門→(50分鐘)②鳳凰山頂(鳳峰)→(20分鐘)③斬柴坳→(1小時)④心經簡林→(10分鐘)終點:昂坪市集旁巴士站
文:王惠芳
編輯:梁小玲
知多啲:調校行山杖 上山短落山長
行山新手應否使用行山杖呢?山藝教練琛sir指,以今次鳳凰徑3段而言,上下坡度大,行山杖提供更多支撐,有效減低腿部負擔。但他提醒,上坡和下坡要適當調校行山杖長短,用錯只會愈用愈攰,甚至引起危險。
琛sir提出,使用行山杖有4大重點
1. 善用腕帶,手由下而上穿過腕帶拉緊,令腕帶包着手,當你走動時,就會透過手腕而非手指來發力,可更省力。
2. 行山杖要因應身高調校,平地握杖在地上直立時,手肘剛好形成90度就最適合。
3. 上山時,行山杖應比平地調短一點。因上山時,手杖在人的前方作發力支點,若太長,手要提高一點,就難以發力;調短一點則較易發力,手可以幫助向上推進(圖A),行山者既使用腿部肌肉,亦能運用上身及肩胛骨助力。
4. 落山時,行山杖應比平地調長一點。因落山時,杖在前方穩定支撐,減輕膝部壓力(圖B)。今次路徑落山幅度大,行山杖便大派用場。惟琛sir提醒,若行山杖調得不夠長,人自然會傾前,反而易生危險。
facebook @明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