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近九旬油畫家龎均創作孜孜不倦 39幅全新畫作 疫下憑想像繪風景
【明報專訊】「藝術家過着一個黑白的生活,但是他仍然幻想一個美麗、有色彩的世界,這個叫藝術家。」油畫家龎均說。3年疫症無人倖免,即將年屆九旬的龎均絲毫不受外在環境動搖,醉心追求藝術的精神世界。展覽「決瀾之子——龎均的藝術」展出他自2018年後39幅全新畫作,並置9幅1970年代桂林寫生畫,尋覓老藝術家創作的線索。
一代油畫家龎均將近九旬,步履雖蹣跚,雙手仍靈活,過去數年創作孜孜不倦。他一生足迹踏遍內地、香港和台灣,1980年代來港授課藝術,其後赴台灣教學及定居。
風景意境源自寫生
展覽39幅新畫不乏龎均著名風景畫,然而疫情期間世界各地均設社交隔離措施,他又如何捕捉山水神韻?原來風景憑藉想像而來,「但是想像要有寫生的基礎」。他自小學畫,畫過數千張風景寫生,不論郊野抑或城市風光,筆下栩栩如生。只要支取記憶,風景意境自然信手拈來。同場展出9幅他在70年代的桂林寫生畫不無原因,常言「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就是他想像風景的素材,恰好跟新作相映成趣。
他解釋,這批創作不同過往寫生,寫生表現眼前局部景致的主題,創作則表現整體意境。譬如巨幅《人間四月天》包羅四季植物,但看起來毫不突兀,恍如真有其景。《坐看雲起時》和《花間一壺酒》均有着他標誌的「灰調子」風景,但《花間一壺酒》以大面積鮮艷紅花點綴畫作,與背景形成強烈對比。
香港也是龎均的創作資源之一。除了80年代一度在港教學,他提到一次「難忘」回憶,是2008年在中環鬧市寫生時被指「阻街」,更遭驅趕。不過他並沒有因此討厭香港,3幅今年新作《文華浴室甲天下》、《香港再造新奇蹟》和《香港故事》都以香港為題。
下筆決不改
隨着經驗累積,龎均作畫技巧更為熟悉,像國畫一旦下筆就不會更改。不過國畫基於宣紙特性無法重畫,油畫的習性是能夠覆蓋舊有筆觸,龎均下筆則出於自我約束不作更改,也讓他的油畫風格予人感覺與別不同。此外,他開始追求簡單,因為「簡單最難,複雜不難」,也是藝術家給自己的挑戰。
《苦瓜炒鹹蛋非常好吃》大刺刺寫着「苦瓜炒鹹蛋非常好吃」,這道苦瓜炒鹹蛋的形態相較抽象,訴說他的生活經驗。他昔日在內地生活時少有機會吃苦瓜,來到南方後,嘗過台灣這道客家菜便愛上,所以畫了下來。另一方面,這幅畫嘗試將東方表現手法結合油畫這種西方藝術——國畫會有題款,藝術作品結合圖文創作,「所以我就在想畫油畫是不是也可以結合在一起?」龎均問道,於是做了個小小實驗。
另一富饒趣味的作品是《我與大師對話》,構圖酷似梵高繪畫向日葵的靜物畫,但放置鮮花的枱上還擺放4本畫冊,分別寫着「Monet」、「Van Gogh」、「Matisse」和「龎均」。從藝術史來看,以莫奈為首的印象派,後來發展到以梵高最為人熟悉的後印象派,最後演化成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派。龎均10餘歲時在廣州開畫展,畫家父母也順道來港買了幾本畫冊給他,一本畢加索及一本馬蒂斯,而他深受馬蒂斯的用色啓發,卻又不受任何門派約束。「藝術家有時候喜歡自我表現,我也是藝術家。(為了)平起平坐,所以也放了一本我的畫冊,寫了我的名字。」龎均笑說。
展覽主題是「決瀾之子」,但其實以這稱號喚龎均感覺沉重。他的父親龎薰琹在1930年代與中國年輕藝術家共同成立決瀾社,龎均說當時「世界上的藝術已經是現代藝術的時候,中國人剛剛跨出中國的大門」,決瀾社決心發起現代藝術在中國的「啓蒙運動」。「決瀾社宣言就是我父親起草的,從這個角度來說,老子起草的東西,兒可不就是決瀾之子。」他打趣道。
現代藝術跟科技息息相關,儘管現時科技已將藝術影像做到非常細緻,但始終未能做到「意境」和「氣韻」,「這個差別也是藝術大師跟一般的藝術家的差別」,他續補充,「修養和意境,這個是我們搞藝術的人,唯一的自信」。
相關閲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專訪藝術家李志清、中文科專家蒲葦 分享閱讀唐詩體會 分析大師畫風
■決瀾之子——龎均的藝術
日期:即日至2024年2月18日(周一休息)
時間:上午11:00至下午6:00
地點:金鐘正義道9號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麥禮賢夫人藝術館
文:嚴嘉栢
[開眼 藝述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