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的傳人|匠心雀籠工藝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承續香港DNA

【明報專訊】手托一隻相思石燕吱喳雀籠,走進千禧年的城市街巷,感覺不夠型不夠潮?潮流急漲急退,本就是無法預估的歷史迴行。譬如你說玩雀老套,網台歌手MC $oHo前年在流行歌曲《係咁先啦》MV扮起當代模樣的黑超公子哥兒,他抽着的,正是一個手工竹漆的廣式波籠。設計師Dylan(郭達麟)2019年開始學藝,直至上年誠心誠意叩頭拜師,研習製籠。他說,類近的視覺文化見證如同基因鏈,一代一代地承續人們對民族手工藝的認同感——他的新書《開雀籠》有着同樣的記憶之芯,不同的鳥籠軸測圖,不同的雀仔街舖口述記憶,拱架起的是「香港雀籠」這快被湮沉的本地品牌。

記者11點多在太子道西的濠苑茶餐廳等Dylan。他推門走過來,先熟練地把一籠石燕掛上天花板橫垂的鐵枝——高亢,脆亮,兩桌籠中鳥旋即大聲對唱,如此以歌喉或霸地盤或求偶的溝通是雀友俗稱的「文鬥」。駐在園圃街雀鳥花園南門邊的這所茶記,是香港碩果僅存的雀鳥友善空間,其餘念得出名字的可遛鳥食肆,大概只有牛池灣新龍城、元朗唐人居兩間茶樓。養雀予人落伍印象,關乎1997年和2003年兩波禽流感遺下的心理陰影。比如說,雀鳥為飛行減重而頻繁排泄,人們總隱約覺得帶牠們四處逛不衛生。Dylan稱這是迷思。原先不鍾情寵物雀,現時卻在家在工作室豢養共4隻籠鳥的他,如是觀察:雜食攝取的野鳥糞渾散異味,但籠鳥飲食經嚴格調控,水果、穀物等糧料經消化後不會留下強烈氣味;且普遍籠鳥非常注重清潔,常洗澡,相比隨地便溺的貓狗,籠鳥只需更換籠底紙便可保持一室乾淨。至於不自由不人道的另一迷思,Dylan表示,細型雀仔的飛行能量其實只能支撐一方極狹小的範圍,所以「這些籠子像房間,讓牠們有私隱,不被其他同類天敵打擾下安全進食、休息」。

半高裝波籠乃香港最普遍的雀籠類型,配置3支跳棍,比原裝波籠高身,提升了小鳥的躍騰空間。(明報製圖)

傾心竹製鳥籠工藝

那竹籠不單是鳥居,更是上世紀50至80年代富家子弟在外頭顯擺的身分象徵。製一個具收藏價值的「靚籠」可花上數月數年:開材破竹,刨削拉絲,用火水燈熱力彎曲竹枝,用舊式手押鑽穿孔,連駁組裝,塗漆,雕刻各種寓象紋形……由籠罩到籠身,由上裝到底盤,工序數不清地極度繁複。這種能在蘇富比拍賣行敲定以萬元起跳的雅致工藝品,迥然於臨時性質的棚架戲棚,恰好切合Dylan對精製竹材的想像。學生時代在芬蘭研讀城市空間與家具設計的他,摸上手全是北方木材,回流後一直希望探索南方的草本竹材。自2019年接下工藝空間「飄雅活藝」的合作邀約,雀籠師傅陳樂財示範的技術令他一見傾倒,「六七個月來師傅只教我鑽孔,我本來以為自己懂,但他加了些技巧,變得非常困難」。以那次見學成果的一張竹枝仿鳥腿條案「鳥南枝」為起點,Dylan親身走入雀鳥花園研究記錄,3年後終下決心拜師入門。

傳承一門手工藝除了靠口授身教,記錄同樣重要。郭達麟以其設計專業撰成《開雀籠》一書,文字描述加上軸測圖,仔細拆解各式雀籠的特點。(受訪者提供)

感恩捧接前人結晶

隆重地設宴,跪叩,斟茶。逢星期四、六下午來到舖頭,問過師父有什麼修籠工作要幫忙後,穿上印有舖名「財記」的啡色圍裙即自動自覺拿刀拿竹。在旁人的我眼中,兩師徒相處猶如父子。80多歲的陳樂財同樣師出有門,13歲跟隨舅父入行,3年後拜師漆籠大家卓康;他說,晚年收的這8個徒弟肯學就肯教,「各人修為不同,師父逼不到的,他們慢慢吸收,吸收不到就待久一點,沒有規定」。課程大綱和修業證書不存在的漫漫日子裏,這樣修習一門技藝難道不過於耗時費力?Dylan在書序一開頭就強調,工藝界的師徒制並非藏私不授的個人主義,其放棄金錢交換而交心相授的承襲模式,有助「民族品牌」(national branding)的建構。拿日本為例,為什麼我們總下意識覺得那地的手製器具特別優質?原因是,其以師徒關係營造的「匠人」形象:長時間鑽研一門工藝,不短視重利,不機械量產,懷着感恩的心捧接前人結晶……Dylan兩個月前赴日本越前市千年未來工藝祭,求教刀匠的經歷正具現如此精神,「我印了一些數據圖,還3D打印了一把師父(陳樂財)的刀模型。那人很靜,只問我到不到車站,駕車載我時繞路去了工場,說不如即刻做一把刀給你。他有很多訂單,排期滿到兩年後,幫我是惺惺相惜」——再一次加固日本手工藝者一流的腦海印象。

自叩頭入門後,郭達麟(右圖)每逢星期四、六都會隨師父陳樂財(左圖)在舖頭學習製籠工藝,如鑽孔、開竹等。(李紹昌攝)
園圃街雀鳥花園內的「財記」由香港僅存的雀籠工匠陳樂財(左二)經營,近年聚集了一班他晚年所收的年輕徒弟。(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竹編工藝復興】竹工藝師巧手編織竹器 化作精細、輕巧桌上小皿融入家居 展現匠人精神


活現香港身分符號

Dylan說,沒必要羨慕別國。就像雀籠削刀的單面一字斜刃在日本刀匠看來別具魅力,《開雀籠》亦意外收穫兩個完全不諳中文的日本讀者,香港地域自有一條獨特遺傳的工藝基因。單是雀籠,香港製造已殊異於內地南北各派;幾番查證,他發現1950年代那批本地師傅創新多項技藝先河,如師祖卓康把四腳羅漢圈改為簡潔利落的三腳、陳帶做出形似古羅馬翼輪的「飛輪腳」……「一來是廣東人鬼馬,二來是香港人有錢,給得起價錢和時間。」香港雀籠有着再生設計的潛力,然而,Dylan目前只想專注認識和記錄基礎的竹漆功夫,「隨波逐流跟着世界轉的話,你永遠不能好好地完成一件事,我寫書只是想把雀籠的DNA翻出來給大家看,至於它能不能重現曙光,是一種leap of faith (信仰之躍)」。

被放進博物館的那些雀籠,轉頭又挪入各流行文化場域。如同周潤發在1990年代的《辣手神探》托着籠鳥出場,人人提籠賞雀的雲來大茶樓襯合粵式點心,是鏡頭下不移民的故鄉象徵;差不多30年後,MC $oHo在《係咁先啦》手拎籠鳥,於通往機場的公路畫面旁念唱離開不離開的移民暗喻——混沌交雜的文化空氣內,雀籠是活活的「香港」身分符號。把這份認知放在視覺記憶裏,大抵是師徒工藝傳世的第一步。

「靚籠」3原則

精雕細琢的美觀外表乃次要,「靚籠」必須符合3項原則:(1)紮實,不靠膠水黏合,能替換籠枝而牢密不晃。(2)通透,枝距和雕刻各細節恰宜,突顯籠內鳥美態。(3)工整,籠圈平直渾圓,籠膊高低齊一,符合均稱美學。

文:吳騫桐

編輯:鄭穎琦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