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工藝復興】竹工藝師巧手編織竹器 化作精細、輕巧桌上小皿融入家居 展現匠人精神

【明報專訊】竹挺拔、清雅,也堅韌、輕盈。自古以來不止文人愛竹,尋常百姓家亦不難找到竹的蹤影,但自塑膠等廉價物料面世後,竹篩、竹籮、竹籃等山貨逐漸沒落,不過,竹就此從我們的日常生活淡出嗎?近年有年輕竹工藝師憑藉一雙巧手,撫平竹的粗糙,以竹編織出細緻紋樣,讓竹器化作桌上小皿,以輕巧面貌融入家居。

避開假日漂入海島,行出坪洲碼頭後步行約15分鐘,往竹工藝師丁科竣(Angus)那既是工作室又是家的房子進發。一路上上坡、下坡,記者已氣喘吁吁,Angus卻一派輕鬆。4個月前他從市區搬入小島,平時創作用的竹材亦隨他遷入,他將一捆捆竹枝從火炭工廠區運到中環碼頭,再送入坪洲。想像他獨自推着手推車,在路上蜿蜒前行,予人一種修行的感覺,與他所做的竹編工藝一樣,在竹製品式微的今日,獨自鑽研,重複地編織,默默地將工藝復興。

無論是竹房子,抑或竹篩、竹籠等竹器,竹製品一向予人粗糙印象,但把Angus製作的竹碟、茶器、咖啡濾杯、杯墊等拿上手掂量,精細、輕巧,手指撫過表面平整光滑,原來竹器可以如此細膩,「我做的是竹細工,即細緻的竹工藝」,他如是介紹。

編織竹製品——竹工藝師丁科竣(Angus)以竹創作精細、輕巧的食器,將竹製品融入當代。(朱安妮攝)

織法多變 紋美實用

本身是室內設計師的Angus,因工作需要託付工廠製作竹籐家具,效果卻未如理想,索性自己動手做,就這樣一頭栽入竹藝世界,他靠着翻書自學,慢慢習得竹編工藝。「竹藝品主要分作3類,分別是農器,即務農、耕作所用的工具,生活器具如蒸籠、篩、籮等,還有就是藝術品。」竹藝起源於中國,後來隨着茶道傳入日本,當地人學習、深化竹藝文化後,發展出自己一套用竹的方式,將它們從粗糙、重視實用的工具,昇華至美感兼備的器皿如花器、食器等。Angus從架上取下恍如由一片片海浪交織、融匯而成的小皿——四海波花籠(日文:shikainami),置入透亮的玻璃茶壺後,甚為雅致;他又向記者遞上小碟,「這是麻葉編小皿,用來盛載和菓子的」,拿在手上,光影從縫隙間透出,在桌面投射出一朵盛開的花,「這兩個都是日本傳統會用的竹皿」。

竹編世界繁花似錦,千變萬化,各種編法工整有序地在器皿上重複,織出讓人目不暇給的紋樣,這不止美觀而已,還有實際功用。風車編(又稱龜甲編)單靠編織,已可織出弧形凹陷的曲面;竹蒸籠的蓋多以人字紋編織而成,比起其他編法更為緊密,織夠兩層就不易讓蒸氣從竹篾間的小孔散去,保溫效果更好;還有菊花編、十字編、六角編、輪口編……一雙巧手來回編織,織出民間智慧。

麻葉編小皿——麻葉編小皿是日本傳統常用的竹皿之一,貌似一朵盛開的花。(材料包$430)(朱安妮攝)
四海波花籠——四海波花籠恍如由一片片海浪交織、融會而成,可以置入花皿、茶壺,或者當作食器裝載水果。(朱安妮攝)
竹碟——竹碟以風車編編成,營造出微微的弧面,碟上的小孔可疏走水氣,碟底特意加設腳架,讓竹碟能自行立於桌上。(分3個尺寸,$1320起)(朱安妮攝)
三類竹——紫竹(左)顏色、紋理較深,芝麻竹(中)帶有天然斑點,毛竹(右)竹節長、韌度高。(朱安妮攝)
在家DIY——四海波花籠材料包,備齊教學說明書、竹篾,可在家慢慢編出自己的小皿。(材料包$430)(朱安妮攝)
(朱安妮攝)

親手製竹篾 咖啡濾杯雅致

工藝之所以是工藝,不止體現在充滿耐性、重複編織的過程,早在處理竹材時,已可見竹工藝師的匠人精神。Angus多用來自內地的毛竹、紫竹(又稱黑竹)、芝麻竹等創作,分別取毛竹的高韌度、長竹節,還有紫竹與芝麻竹的天然紋理。雖然市面上有現成的竹篾,但有時因應作品需要,他要親力親為處理竹材。「最基本要去竹林學習劈竹,我沒有做到這一步,但其實是需要的,台灣、日本的工藝師都有這樣做,但一來香港少竹,二來實在辛苦。」話雖如此,即使省卻劈竹這一步,要將一根完整的竹削成纖薄的竹篾,還需經除油、去青、劈寬、剖薄等6、7個步驟,將竹枝曬乾、去除青色的表皮,然後重複將竹枝不斷劈半,再調整成均等的厚度與寬度,最後將邊角打磨得平整光滑,成為竹篾,才可開始編織,Angus說單是處理竹材,已可花上一整天的時間。

「我一直做的,就是將竹藝帶到當代給人使用。」竹以山貨模樣走入生活的時代已過去,卸下傳統標籤,Angus以桌上食器切入,讓大家以耳目一新的角度認識竹器,重新發現竹材的美與好。「要令到香港人想用,就要將竹器做得很fine。」例如他以竹編成咖啡濾杯,水流經竹網以均速滴下,滲出咖啡香,他還貼心地將濾杯與底托分開,方便用家配合不同大小的杯具使用。竹筒設計的茶器,底部以人字紋編成,慢慢把水分疏走,竹香還會滲入茶內,散發出淡雅竹味。Angus的作品全人手製作,需時約1個月,除了可在網站下單,亦可以走到坪洲參與工作坊,跟隨Angus專心編竹,感受竹材的質感。

咖啡濾杯——咖啡濾杯設計近似螺旋形濾杯,濾杯和底托可以分開,方便用家配合不同大小的杯具使用,建議配合大號濾紙。($1080)(朱安妮攝)

二回 (竹細工文化組織)

網站:www.yiwooo.co

工作坊價錢:視乎作品而定,以四海波花籠為例,2小時收費$450

查詢:9454 2219(WhatsApp)


「聚星樓」蒸籠越洋參展 蒸汽鐘大顯竹藝

年輕竹工藝師以竹編織出食器,將竹藝帶入當代生活,另一邊廂有藝術家將香港竹蒸籠技藝發揚光大,以蒸籠化作藝術創作,在外地展示香港工藝,保育竹工藝。

在距離香港1萬多公里的溫哥華,有港人在當地偶遇天水圍地標「聚星樓」,拍照後興奮地在社交平台屯元天居民組成的群組發布,何解聚星樓會漂洋過海出現在地球另一邊呢?原來那是藝術家林嘉裕(Inkgo)在溫哥華舉行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的參展作品。

竹蒸籠技藝屬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時仍懂得製作蒸籠的師傅已愈來愈少。自小就對傳統技藝感興趣的Inkgo,2年前向年逾90歲的本地竹蒸籠師傅呂明拜師學藝,習得竹蒸籠的技法後,結合當代創意投入創作,望能將這門工藝傳承。早前她獲邀參與「超越界限:尋找香港故事」當代非遺展覽,在溫哥華展出2件蒸籠藝術作品。「獲邀到加拿大交流,覺得自己正代表香港某一個工藝,帶什麼過去好呢?當時就決定好帶2件作品,1件代表香港,1件代表加拿大。」

破竹之勢——Inkgo享受處理竹材的過程,尤其是破竹,她說破竹毋須用力,破出一個裂口後,就能順勢剖到底。(黃志東攝)

拜師做「籠」的傳人 古塔真能蒸

她選擇位於天水圍、本港現存唯一的古塔「聚星樓」代表香港的作品。香港地標如此多,為何偏要選古塔?「我不是在做建築模型,結構上能否反映蒸籠特點才是我最大的考慮。」呈六角形的聚星樓結構重複,3層高的塔有如向上疊加的蒸籠一樣,正適合以蒸籠方式呈現。探看內裏,真的是一個普通蒸籠結構,「這個聚星樓蒸籠真的可以蒸」!Inkgo稱最終成品沒有加入任何膠水定形,全靠竹的編織技法穩固結構,使其不會散開,「作為一個工藝師或藝術家,它既然稱作蒸籠,我覺得它就要擔起蒸籠的責任,如果不能蒸,我覺得是我的技巧未到,或是結構不夠紮實,又或設計時沒有考慮到實用度」,所以即使未必會將作品蒸煮,她仍會當成一般蒸籠製作,「這是我作為蒸籠傳承人的擔當」。加拿大的代表呢?她選取溫哥華的蒸汽鐘,它是世界上第一座以蒸氣發電的鐘,中間部分讓人見到時鐘結構為一大特色,「蒸與蒸籠關係密切,在這件作品都可以見到蒸的過程,與看時鐘運行過程一樣,有異曲同工之妙」。

沒想過外表平平無奇、用作蒸點心的蒸籠,能化身成如此精細的建築雕塑,「蒸籠的可塑度很大,至今我仍未能完全發揮。很多地方都很珍惜自己的工藝,大家一起研究,令蒸籠也能走得更遠」。Inkgo預告之後會與呂師傅一同創作,兩師徒的蒸籠作品還可怎樣「玩」呢?拭目以待!

竹製蒸汽鐘——Inkgo以竹製成的溫哥華蒸汽鐘,可讓人見到蒸煮的過程,呼應蒸籠的特點。(受訪者提供)
聚星樓蒸籠——聚星樓外形呈六角形,結構重複,3層高的塔有如向上疊加的蒸籠一樣,正適合以蒸籠方式呈現。其內裏結構亦與蒸籠一樣,Inkgo說真的可以蒸。(受訪者提供)
林嘉裕(黃志東攝)

文:張淑媚

編輯:林曉慧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