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藝術展覽】探討網絡性暴力 不當懲人當情人 反思仇恨讓愛流轉

【明報專訊】我不斷按下手機拍照鍵,卻徒勞無功。「那件作品是拍攝不到的,因為是hologram(全息影像)。」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項目主任兼今次展覽「雲端懲人」策展人Kim(梁詠瑜),指着窗邊的影像裝置《油麻地拍身推拿》說。「好不instagrammable」,傳訊及資源發展主任Vince(陳煥升)這樣說笑。

一個討論網絡性暴力的媒體藝術展覽,卻反向地強調五官的在場感。和他們聊下去後,發現如此反差,正正暴露了雲端世界的殘酷本質—— 一切虛擬,騷擾和傷害卻長久烙刻於受害人的現實之中。

在現今個人資料輕易外泄的網絡世代,性暴力危機中心「風雨蘭」一直提供私密影像的下架支援。Kim指,這次480.0性別×藝術空間,邀來趙朗天、傅至雅、曲淵澈、鮑藹倫、曾覓、陳朗丰6名媒體藝術家參展,延伸自該項服務的一些反思,「我們在網上1個讚好、1個分享或者1個評論,會不會已經懲罰了某些沒有做錯事的人呢」。

羞辱留言轉化成聲

寄居於網絡的我們,或許有意無意都是「雲端懲人」。如同趙朗天的《日記I》,蒐集了熱門討論區的兩周留言,印在一卷卷熱感紙貼在牆上,長長捲垂在角落,文字隨展期一日一日過去而模糊褪淡。話題包括當日本AV女優的港人素海霖,也有女性穿瑜伽褲外出的爭議——「比如上面有很多『臭雞』這字詞,我們可能不再留意,麻木了。但它們是否在受害人的心中淡退了呢?其實未必」,Kim說。

透過紙條堆旁的一段影像,趙朗天讓這些看似消失得淨白的字句重新擁有聲音輪廓;戴上耳機,聽着聽着,彷彿化身成那個被肆意圍攻辱罵的對象。Kim覺得這經驗特別觸動,「我平日會自動濾走這些說話,但他的作品令我發現,每一句話背後的情緒與意義,都是真實存在的東西,只不過我們沒去認知罷了」。

同理心足以勒緊某部分衝動的傷人聲音。然而,理解不是那麼容易的事。Vince憶說在展場當值時,曾有觀眾疑惑:不想私密影像流出,不拍攝不就好了嗎?「我們認為,身體自主的實踐是讓你決定拍或者不拍。」鮑藹倫和曾覓的《油麻地拍身推拿》,即淋漓呈現了如此自主權。

全息影像喻身體自主

扇葉上的全息影像,有拒被攝錄的媒介特質,配合投影開首閃爍的4隻大字「內、部、傳、閱」,恍似兩名藝術家的靜默宣言:「我」,有絕對權力去決定那些以內窺鏡探入人體內部,既親密又粗暴同時攙雜着宇宙星塵之美的鏡頭,只在這特定場合播映。作品曖昧地以紅燈區詞彙「拍身推拿」命名,且將裝置架在油麻地彌敦道的窗景旁,讓作品串連起性工作者聚於這社區的脈絡,為襯入霓虹色調的錄像增添一層地域上的自我賦權意味。

AI生成色情 折射男性凝視

私密影像外流的原因,往往牽涉龐大的商業運行機制。比如近日風行全球的人工智能生成相片,背後的數據公司產出色情圖片時,有無得到被攝者明確的授權同意?間接挪用是否就抹掉了道德後果?陳朗丰的作品Models: SEIDC (Sexual Ethics in Digital Content)收集各企業模型生成色情影像的反應,製作出一座具象化神經網絡數據的立體紫膠塔。有趣的是,原來整座作品能手動移開,暴露出由底座射上天花板的相輯投影;而雕塑中間,亦悄悄融入了一尊斷開三截的小神像「維倫多夫的維納斯」(Venus of Willendorf),其誇張捏塑的豐滿生育女體,喻指人工智能資料庫鏡像似的折射父權社會自古到今的男性凝視。

問Kim,為何不直接把種種指示寫進牆側的作品簡介?她笑指是送給觀眾的「彩蛋」。Vince拿出印有詳細說明的導賞指引,指對話是作品的重要一部分,「這個可能是整個展覽內比較抽象難懂的一件作品,藝術家都期望觀眾主動向在場工作人員發問、交流」。

以「雲端」為題,展覽似乎更着力人與人之間的實體領域。Kim說,策展一開初曾考慮置入更線上形式的藝術品,但後來想,人們當刻更需要的也許是直面彼此的溝通空間,「網絡上常有一種很無助的感覺,不知道究竟可以做到什麼。在這裏,你至少有機會講講自己的感受」。傷害能夠自虛擬世界蔓延到現實,愛,自然也能從反方向滋長、扎根。Vince希望,現實裏的大眾不要成為沉默的大多數。「懲罰之外,網民會不會可以在網上散播愛而非恨意呢?」比如主動留言支持受害人,「當然不能確保不會演變成罵戰,但這樣能使被攻擊的人知道身邊有人一起承擔,他們不是獨自一人」。坐在屏幕前,素不相識的你我,不當懲人當情人——恰是展題諧音的祈願。

雲端懲人 CYBER LOVER/HATER

日期:即日至6月17日

時間:上午11:00至晚上7:00

地點:油麻地彌敦道502至504號德富強大廈1A室

網址:480dim0.com/cyber

註:需網上預約參觀

文:吳騫桐

編輯:文顥孜

美術:謝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