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多啲:螢火蟲閃光背後】本港有29種螢火蟲 以不同頻率閃光傳達信息 日行螢火蟲靠費洛蒙求偶 兩大觀賞熱點:大帽山及大埔郊外

【明報專訊】在寧靜、漆黑的郊野,一點點的光在空中飛舞,若隱若現。那究竟是什麼呢?原來在夜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就是螢火蟲。香港光污染嚴重,雖然一般人未必容易找得到螢火蟲蹤影,但原來香港亦有不同的螢火蟲品種,他們隱藏於樹林、草地、農田等地方,只要先了解牠們的作息生活,我們自然能夠一睹牠們閃閃發光的美景。

目前全球已知的螢火蟲約有2000多種,在香港可找到紀錄的品種有29種,香港昆蟲學會會長饒戈指全中國已知的螢火蟲約有100種,而香港一個彈丸之地已擁有約全中國四分之一的品種,實在難能可貴。

香港擬屈翅螢——拍攝螢火蟲記得帶腳架,因需要長時間曝光,饒戈拍攝這張相片約曝光30至40分鐘,捕捉到漫天飛舞的螢火蟲熒光及星星軌迹。圖中是香港品種中體型最細小之一的香港擬屈翅螢(Medeopteryx hongkongensis)。(饒戈提供)

閃光如語言 有不同意思

我們看見的螢火蟲都能自身發光,甚至能閃動不同的發光頻率,着實讓人好奇。螢火蟲保育基金會主席麥肇峰(Mark)表示,螢火蟲的發光器通常位於腹部位置,由於牠們體內有螢光素和螢光素酶兩種化學元素,兩者的化學反應產生了生物光,一般稱牠們發出來的光為「冷光」,即使我們雙手觸碰到牠們也不會覺得燙手。螢火蟲能透過神經系統來控制發光和發光頻率,「正如我們透過聲帶發聲說話,螢火蟲則通過閃動不同頻率的光芒,代表不同的意思,是一種螢火蟲語言」。


日行品種 靠費洛蒙吸引異性

那麼在空中飛舞的螢火蟲到底在說什麼呢?原來牠們都是在尋找伴侶,希望「生BB」。饒戈指螢火蟲發光的作用主要有兩種,其一是作為兩性溝通,正如我們人類以語言來溝通,夜間活動的螢火蟲便以光作為溝通方法。要了解螢火蟲的傳宗接代方式,先要了解牠們是主要以日間還是夜間活動的品種,由於日行的螢火蟲主要在日間出現,難以用光線跟同類溝通,因此多以外激素(費洛蒙)氣味來吸引異性;至於在夜間出現的夜行螢火蟲自然就以發出的光線來求偶,饒戈說:「牠們發光有特定模式,可以當作一種暗號,例如連續3次發光,過一會兒再發出3次,有點像摩斯密碼,不同品種有牠們特定的密碼,用以確認對方的品種。」當然也有些品種是沒有「暗號」,那牠們便以發光的形態分辨,「有些是一個光點或一片,有些甚至是整體都會發光的,當牠們再靠近的時候,便以身體分泌的外激素相認,確認對方品種,然後交配」。


整個生長階段都會發光抗敵

雖然螢火蟲可以為晚上漆黑的大自然帶來一點光,但由於牠們體型細小,蜘蛛、檐蛇等捕食者經常對牠們虎視眈眈,因此牠們身體上的發光機制也同時作為警戒信號,阻嚇這些潛在捕食者。饒戈表示,螢火蟲在整個生長階段(卵、幼蟲、蛹及成蟲)都會發光,目的是防禦抗敵,情况有如我們常見的日間昆蟲,有些長得顏色鮮艷或長有反差強的對比顏色,目的是警告捕食者自己身上有毒,來者切勿行近,「但顏色對於在夜間活動的螢火蟲是沒有作用,所以牠們要以光來警示捕食者,而捕食者會將光和有毒的東西聯繫」,由於大自然中會發光的生物、植物較特別和較少數,因此捕食者通常會認為有毒或不好吃,傾向避而遠之,而「螢火蟲或多或少都能分泌一些有毒或刺激的物質」。他又指,身體發光能有助捕食,以閃光誘捕其他螢火蟲,不過這只發生於美洲少數的螢火蟲成蟲身上,亞洲或其他地方暫未有發現有相關習性的品種。


喜潮濕、乾淨、黑暗地方

尋尋覓覓,雖說香港有不少不同品種的螢火蟲,但想見牠們一點也不易。螢火蟲對生活環境的要求較高,Mark指螢火蟲是世界公認水質環境的指標,某些品種甚至需要在一級水質才能孕育,「值得一提的是水生螢火蟲是較少數的,香港僅有2種,分別是雷氏螢(Aquatica leii)和黃緣螢(Aquatica ficta)」。螢火蟲比較喜歡潮濕、乾淨和沒有燈光干擾的地方,由於城市中的光源太多,如街燈及城市光害等,基本上在城市中很難發現牠們,「這些光掩蓋了螢火蟲自身的光,令牠們不能尋找伴侶,不能夠有下一代」,因此螢火蟲多出沒在大自然如樹林、草地、溪流等地,特別喜愛長有青苔的地方,「螢火蟲會在青苔上產卵,因為濕度高,而且是一個很好的搖籃去保護這些卵」,青苔上的「窿罅」能夠防止捕食者傷害蟲卵。饒戈亦指螢火蟲的飛行能力較低,超過一半品種的雌性螢火蟲是不會飛的,所以牠們通常在原地繁殖,若光污染嚴重,牠們便無法交配,以致數量大幅下降。

雷氏螢——雷氏螢(Aquatica leii)是香港僅有的水生螢火蟲之一,複眼巨大,幼蟲於水中生長,在緩流、淺水的水底生活。(饒戈提供)
穹宇螢——穹宇螢(Pygoluciola qingyu)是香港常見及分佈較廣泛的螢火蟲,常於不同海拔高度的天然河溪出沒,桃紅色的前胸背板及黑色的鞘翅是牠們的特徵。(饒戈提供)
我不是幼蟲——雌螢負責生育,所以體型較大和重,寒冬凹眼螢雌螢成蟲外貌與幼蟲相似,沒有翅膀,腹部擁有巨大發光器,持續發光吸引雄螢飛過來,若產卵後身上會發出33點光保護卵團。(饒戈提供)
邊褐端黑螢——邊褐端黑螢出沒在大埔沙螺洞,通常數量龐大,牠們比較喜歡在廢棄農地或低地草地出沒,入夜後螢火蟲聚集的光景十分美麗。(饒戈提供)
黃緣雌光螢——黃緣雌光螢(Rhagophthalmus motschulskyi)是香港獨有品種,曾一度失去蹤影,直至2008年再度被發現。(麥肇峰提供)
弦月窗螢——弦月窗螢(Pyrocoelia lunata)體型大,飛行速度較慢,發光器亦較大,十分顯眼,於低地天然林區較常見,大嶼山、香港島和新界都有機會看到。(饒戈提供)
饒戈(受訪者提供)
麥肇峰(受訪者提供)

大埔滘自然護理區 多樣性較高

至於要在香港觀賞螢火蟲,Mark指大帽山、大埔沙螺洞、大埔滘自然護理區等少光害又遠離城市的郊外較易看見螢火蟲。饒戈則分享大埔滘自然護理區是較熱門欣賞螢火蟲的地方,「擁有天然的生態環境,樹林密集又沒有人為干擾,這類低地、天然的林區通常都有螢火蟲,多樣性比較高」;有些特別品種的螢火蟲有其獨特喜好,例如在大埔沙螺洞較多出現邊褐端黑螢(Abscondita terminalis),牠們比較喜歡在廢棄農地或低地草地出沒,通常數量龐大,數百至數千隻會同時出現;橙螢(Diaphanes citrinus)亦是香港常見品種,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出現,通常會密集式湧現於高地草地,較容易在大嶼山大東山及二東山一帶發現,不過通常一個晚上發光的時間只有半小時,亦未必每年都能看到,要視乎天氣情况。

文:陳真紀

編輯:梁小玲


 知多啲:一年四季可賞螢   日落後1至2小時好時機

大家別以為螢火蟲只會在夏季出現,事實上一年四季皆可見牠們的蹤影。屬於螢亞科的螢火蟲成蟲多數在10至12月出現,例如橙螢、窗螢等,饒戈指特別是螢亞科的鋸角雪螢(Diaphanes lampyroides)和雌光螢科的寒冬凹眼螢(Rhagophthalmus hiemalis),便只會出現在寒冷的冬季,從其命名上也可見此特性,「鋸角雪螢於12至1月出沒,最遲也只會出現在2月上旬,牠們在15℃以下十分活躍;寒冬凹眼螢會在12至2月初,在冬天最寒冷的時候出現,所以1月份較常看見牠們」;而通常5至6月亦是螢火蟲出沒的高峰期,有機會多達10種以上的品種出現。

除季節外,時間亦是影響我們賞螢成功率的重要因素。饒戈指,不論夏季還是冬季,大部分螢火蟲會在日落之後的1至2小時出沒交配,例如夏天約7:30之後,冬季約6:00之後開始看到發光螢火蟲。他續指,由於不少品種也受環境光所影響,例如多雲的情况,城市的光照射於天空,雲朵反射之下導致天空較光,而螢火蟲對光非常敏感,稍微光亮的環境也會令牠們不活躍。

橙螢——橙螢(Diaphanes citrinus)的螢光為黃綠色,通常一晚只活躍半小時,其發光器位於腹部尾端。(饒戈提供)

用紅燈電筒 勿照射螢火蟲

賞螢火蟲,除了要配合天時、地利、人和,那麼觀賞前又有什麼要注意呢?饒戈提醒大家應沿安全的路徑前進,不要隨意走進樹林和草叢;要使用較弱的照明設備,電筒最好可調節光暗,並調至最暗級數,足夠照明前路便可,或使用時以物件或手指遮擋電筒部分光線,減少照明範圍,切勿直接照射螢火蟲,因這會影響牠們求偶。Mark也建議可用紅色燈電筒或用紅色玻璃紙包裹電筒,這種光頻能減低對螢火蟲的影響;同時應盡量保持安靜,不要大聲喧嘩,以免嚇走螢火蟲。當然最重要是不要捕捉螢火蟲,讓牠們可以繼續繁衍下一代。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