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齊預防 避免肝著急
慢性疾病不可忽視。隨著年齡增長,可能導致身體功能受損,進一步影響生活質素和心理健康。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為提高公眾對肝炎的認識,促進社會對肝炎防治的重視,《明報》邀請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名譽)臨牀教授陳力元教授講解乙型肝炎(乙肝)的成因、診斷及治療方法,呼籲公眾重視肝臟健康,及早發現和治療,邁向健康新世代。

乙型肝炎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肝臟疾病,潛伏期為30日至180日不等,大多數新感染乙肝的嬰兒和幼童都沒有明顯症狀,而較年長的兒童或成人則有30至50%會出現與其他肝炎相類似的症狀,例如發燒、疲倦、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上腹部不適、茶色小便及黃疸(皮膚和眼白發黃)。此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是終身感染,可引致急性肝衰竭,而未有接受治療的慢性乙肝患者有較高的機會引發肝硬化或肝癌。
藥物治療 有效控制病情
市民可透過簡單的血液檢驗,得知體內是否帶有乙肝病毒,而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後可能持續沒有症狀,甚至有患者等到肝臟已被嚴重損害後才出現症狀。陳教授強調,正因乙肝沒有顯著病徵,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不會出現身體不適,亦不會主動求醫,令肝炎有足夠的時間惡化,導致肝硬化或肝癌。「當肝臟發炎時,肝臟自身會嘗試修復,這一過程稱為『肝纖維化』,是正常的自我修復過程。但因病毒長時間在肝臟內,自我修復功能需要不停地啟動,肝纖維則會愈來愈多。當肝纖維達到一定程度時,則轉變成肝硬化,嚴重的會引發其他併發症,如黃疸、腹水及嘔血等情況,甚至會引致肝癌、肝腦病等。」

陳教授指出,患者可透過藥物進一步控制病情,若堅持服藥後,可大大降低乙型肝炎的併發症。「患者可透過藥物阻斷肝炎病毒的複製,當病毒不能再複製時,血清內的肝炎病毒量就會大幅降低,由肝炎病毒導致的發炎則會受到控制。當前已有臨牀認證,僅依靠藥物抑制病情,能夠大大降低肝硬化的可能性。已確診肝硬化的患者亦有一定程度的逆轉,同時能降低乙肝引致肝癌的可能性。」陳教授亦指出,由於藥物僅能控制病毒複製,而非清除乙肝病毒,因此患者需要長期用藥。
接種疫苗 阻斷母嬰傳播
乙型肝炎最常見的感染方式為母嬰傳播,準父母應如何「做足功課」,避免初生嬰兒受到感染?陳教授表示,現時香港已全面推行乙型肝炎疫苗計劃,有效保護95至98%的嬰兒免受感染。「不論母親是否為乙肝帶菌者,所有初生嬰兒均需接種三劑乙肝疫苗,分別於出世一天內、一個月以及半歲時完成。如母親為乙肝帶菌者,嬰兒在出生時則需再接種多一劑乙肝球蛋白,以加強保護。此外,有少數母親為高病毒量帶菌者,體內乙肝病毒非常高,即使嬰兒已完成接種疫苗和球蛋白,仍有機會受到感染。因此,在孕期第二、三階段時,嬰兒的重要器官已經成形,醫生會根據實際情況,建議『準媽媽』服用相關抗病毒藥物,以降低體內乙肝病毒量,從而減低嬰兒出世後所接觸的病毒量,再加上疫苗和球蛋白的保護,則能有效阻斷母嬰傳播的風險。」

多方篩查 加強全民衛生教育
世界衞生組織目標於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陳教授強調,消除肝炎並非要「清零」,而是要消除其帶來的公共衛生威脅,社會各界應攜手努力。「第一,防止母嬰傳播,從源頭解決問題。目前香港已取得較好的成效,近99%新生兒已接種疫苗、多家醫院亦建議乙肝病毒量高的母親接受藥物治療,降低母嬰傳播風險;第二,通過驗身計劃、家庭醫生等方法找到『隱形患者』,並鼓勵其就醫,而有家族史的市民應加強注意,當家族有人為乙肝帶菌者,其他人應定期進行相關篩查,以及早發現和預防疾病;第三,加強全民公共衛生教育,因乙肝沒有明顯病徵,患者就醫意願低,應透過社區、醫療機構及學校等鼓勵患者接受醫療診斷、病情評估,以及是否需要接受藥物治療;第四,若患者有服藥的需要,應鼓勵其堅持進行藥物治療並定期進行肝癌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