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屋簷下:嶺南傳統建築源流與藝術」研討會 嶺南建築源遠流長 建築特色顯古人智慧

由發展局、國家文物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聯合主辦的「同一屋簷下:嶺南傳統建築源流與藝術」展覽即日起於香港文物探知館免費展出。為配合展覽,發展局古物古蹟辦事處早前於12月13日(三)舉辦研討會,邀請多位粵港澳專家發表專題演講,分享考古、文物保育、修復、營造與藝術等角度,對嶺南傳統建築研究之成果。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副教授鄒興華指出,自古以來,南方一直盛行干欄式建築。先民以木柱底架構築離地數尺的高台,在其上建構房屋,避免地面潮濕瘴氣侵蝕,及防止野獸傷害。學者根據木樁柱的佈局,復原多所干欄式建築。而在香港發掘出的史前沙丘遺址,如屯門湧浪和掃管笏、元朗下白泥等,都發現不少柱洞。當中2008年發掘的掃管笏遺址,根據保存較好的柱洞,復原一間約10平方米土的干欄式建築。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文化遺產廳文化遺產保護處處長何卓鋒表示,澳門傳統建築風格的建築,多為明清時期所建之廟宇,當中具四、五百年歷史的有媽閣廟、蓮峰廟及普濟禪院(觀音堂)三大古廟。此外,鄭家大屋、盧家大屋等名人故居大宅,亦具嶺南建築風格,並受西方文化影響,在部分建築構件上,反映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澳門持續進行文化遺產保育工作,近年較常提及讓文物活起來,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讓更多人認識澳門文化遺產。

魯班尺等工具建天人合一民居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榮譽教授龍炳頤與中國科學院竺可楨科學史講席教授馮錦榮,合作進行《香港傳統文物建築營造理論與技法研究》。研究指出,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營造,借助天理宿命與風水格局,配合尺寸、方位、時辰,形成系統的營造手法。民間大木匠師通過杖竿/篙尺、魯班尺、木尺等工具,運用分金納甲、宮步法等,控制建築尺度與比例,營造「天人合一」的民間住宅。

國家文物保護工程責任設計師吳國智表示,中國傳統民居建築設計與建造中,依賴匠師的經驗與智慧,「口訣」是唯一能表達匠師設計構思的方式,建築師營造口訣作為遵循的法則,利用口訣及尺單,共同構成厝宅的骨架脈絡,對口訣的解密和破譯是現時解讀中國民居建築的可靠途徑。


多位粵港澳專家出席「同一屋簷下:嶺南傳統建築源流與藝術」研討會,從考古、文物保育、修復、營造與藝術等角度發表專題演講,分享對嶺南傳統建築研究之成果。

「同一屋簷下:嶺南傳統建築源流與藝術」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2024年6月2日(日)

地點:香港文物探知館專題展覽廳及庭院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三、五: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晚上7時

逢星期四休息(公眾假期除外) 費用: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