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劏房問題愈趨嚴重 明愛倡增設空間滿足住戶所需

統計署今年年初公布2021年人口普查報告,指出全港劏房戶的整體數字為108,200個,較2016年增加近17%,而且這個數字仍未包括工廈劏房、太空倉、床位及板間房等,反映劏房的真實情況其實更為嚴峻。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轄下幾間社區中心,自2018年起分別在中西區、南區、牛頭角及荃灣等劏房住戶集中鄰里開辦「延展生活空間」,運用社區場所供劏房住戶走出狹小住所,期望透過計劃令同路人互相支持,解燃眉之急。

研討會邀得多位學者出席,探討劏房住戶的迫切需要。

為了能收集思廣益之效,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早前舉辦「劏房住戶延展生活空間服務模式研討會暨展覽」,分享四間中心的服務實踐經驗,邀請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青年及感化服務)陳麗珠出席主禮,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博士、明愛專上學院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高級講師賴建國、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總監凌嘉勤教授,以及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空間項目經理李雅筠四位關注劏房議題學者講出劏房住戶的迫切需要。

劏房影響身心健康

據統計顯示,本地劏房的人均居住面積僅為60平方呎,遠低於香港居民人均居住面積之中位數172平方呎。狹小的生活空間,甚或「廚廁合一」的劏房絕不宜居,令居民缺乏尊嚴,並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質素和身心健康。黃洪教授指出「房屋並非只滿足基本需要的載體,還代表着個人的身分構成,由以往天台屋、板間房發展至今時今日的劏房,可說是愈住愈細、愈住愈貴、愈住愈差,劏房戶在社區內缺乏公共空間與鄰居連結,令他們失去對生活的希望感,由盼望變為失望再變為無望,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現場設有攤位,以虛擬實境(VR)技術讓與會者親身體驗劏房環境。

李女士(化名)是居住於荃灣區的劏房戶,她說目前住在面積少於100平方呎的單位,但月租卻高達6,500元,佔了超過三分一的收入,對生活造成極大負擔,「最重要是孩子沒有太多活動空間,在家只可以做些手工等簡單活動,難以做運動或其他親子活動,而且飯枱同時也是書枱,每次做功課時一定要清空所有東西才可以進行,疫情期間我既要在家工作,孩子也要在家學習,要找到空間去滿足兩者十分困難,大家困在狹小空間內,不論大人還是孩子也會較易影響情緒,對於他們的身心靈健康也有影響。」

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青年及感化服務)陳麗珠出席主禮

善用場所延展生活空間

為了改善劏房戶面對的問題,明愛四個服務單位在社區內運用街舖、舊街市員工宿舍、學校閒置時段空間以至食肆等場所,建立劏房戶共享的「延展生活空間」,使劏房戶能在接納與信任的環境中與同路人相遇,計劃團隊還引進跨界別協作,與地區商戶、企業及醫護團體等,支持劏房戶建立應對惡劣環境的能力與經驗。研討會現場更設置主題為「劏.家是……」的展覽,以實體一比一劏房模型及虛擬劏房導賞,令參加者能從住戶親身介紹中,體驗住進劏房的困難處境。

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總主任陳偉良指出,期待是次研討會藉著分享營運延展生活空間的經驗,能與政府當局、社福業界及商界企業等社會各個界別一起匯聚力量,為每一日都艱難過生活的劏房戶提供喘息空間,自我發展建立自信,也供他們有個與身處社區的溝通平台,經互相理解及體會加深相互支持。研討會上有建議港九劏房集中舊區連成40公里區域,未來願景期待官商社民支持下,能使每相隔每一公里的鄰里裡,都能開設一個劏房住戶延展生活空間。

四個延展生活空間計劃

明愛荃灣社區中心 | 明愛荃灣廳堂

設有社區廚房、飯廳、自助洗衣乾衣及學習空間等生活支援,亦有共享空間,為劏房街坊建立社區會所(Hub),讓街坊自主活動,建立社區關係。計劃由凱瑟克基金捐助,將於年中正式投入服務。

明愛牛頭角社區中心 | 社區起居室 – 劏房戶健康生活有營兒童支援計劃

邀請跨界別持份者參與,善用他們釋出的閒置空間和資源,為觀塘區劏房家庭開設的延展生活空間,與他們共建一個群體學習、遊戲與休憩的平台,從中鼓勵劏房戶在延展生活空間內自主參與,在生活裡繼續發揮自我才能。

明愛四個服務單位介紹如何運用社區場所,建立劏房住戶共享的「延展生活空間」。
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 | 【開檯食飯】鄰里廚房

由高富諾贊助、設於石塘嘴的鄰里廚房,讓劏房住戶同煮同食,從中建立社群內相識、相交、相知及相信的歷程,令他們在孤單隔離中重獲社會支持。

香港明愛 x 醫護行者 | 賽馬會「三房兩廳開檯食飯」社醫共生計劃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設於西營盤,主要服務中西南區劏房家庭,將社區、社工和醫護團隊連結,夥拍劏房街坊共同開拓舒適的三房兩廳「屋企」,建立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