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內膽管癌悄然而至 皮膚癢食慾差別輕視

皮膚癢、食慾差 辨識肝內膽管癌的早期徵兆

肥胖酗酒增風險!認識肝內膽管癌的隱匿徵兆

肝內膽管癌(ICC)發病率近年持續上升,約50%的患者存活只有14個月。手術切除是肝內膽管癌主要的治療手段,但只有約20-40%的患者可以接受手術去除病變,因為大多數病例在發現癌症時已經處於晚期,術後復發率高,總體治療效果差。面對如此嚴峻的情況,提升公眾對早期非典型症狀的警覺,成為改善存活率的關鍵突破口。

易被忽視的早期徵兆

肝內膽管癌是肝臟內膽管細胞惡變形成的腫瘤。由於膽管深藏肝臟內部,即使晚期也可能無症狀,僅有易被輕視的微弱警號,例如持續性皮膚痕癢;莫名食慾衰退,伴隨輕微噁心感,易誤認腸胃不適;膽紅素引起的皮膚色素沉着呈黃色,即黃疸;缺乏膽汁色素,糞便灰白如黏土等。

兩類高危族群需警惕

肝內膽管癌的發病原因中,主導風險因素主要是肝硬化、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及代謝綜合症(由於糖尿病和/或超重)。以下兩類族群需要特別提高警覺並定期檢查:一是不良生活習慣者,包括長期酗酒、吸煙、肥胖等,都會增加膽管病變風險;二是肝膽疾病患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患者等,曾感染肝吸蟲者,其罹患肝內膽管癌的風險亦高於普通人。

綜合療法提升存活機會

肝內膽管癌的治療方式包括肝切除手術、肝移植、射頻消融術以及藥物治療等,手術是唯一可治癒肝內膽管癌的治療手段,但大多數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無法通過手術切除或肝臟移植痊癒,其五年存活率則不足5%。因此,要把握黃金治療窗口,依靠科學篩檢,早診斷、早治療。高風險族群可以考慮每六至九個月同步接受腹部超聲波與血液檢測Ca19.9癌指標。若發現異常,也可以用磁力共振(MRI)膽管造影定位病灶,並以活檢取得組織,進行基因分析以指導後續治療。

有些人平常生活忙碌,容易忽略初期病徵,以爲只是普通腸胃不適,到病徵較為明顯時,病情往往已發展至較為嚴重的階段,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這無疑令人深感惋惜。因此,高風險族群切勿掉以輕心,除了定期檢查,更要留意可疑癥狀,及早諮詢醫生,才能把握黃金治療時機,爭取更理想的預後。

面對肝內膽管癌,醫學進步已為各階段患者點亮曙光:從早期手術根治到晚期精準標靶治療,患者的生存機會持續提升。此刻關鍵在於「醫患同心」——定期追蹤微小異常,正是為生命爭取更多可能的最強護盾。

戴燕萍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希愈醫療中心

戴燕萍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希愈醫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