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秘笈|掌握E.L.S.A溝通心法 言傳身教 助孩子建立良好品格
【明報專訊】不少育兒專家都相信,天下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未學會怎麼教的父母。「P牌父母」系列,今次找來有多名來自香港大學、中文大學、教育大學等教育學者及心理學家組成顧問團隊的慈善團體「好習慣國際研究院」,分享父母可如何運用E.L.S.A溝通心法,言傳身教,幫助小朋友建立良好品格,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文︰沈雅詩
常有父母形容孩子愈大愈「奀皮」,甚至覺得他們很反叛,為什麼會這樣子的呢?好習慣國際研究院(下稱「好習慣」)創辦人鞠應悌認為,這往往跟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當父母常用打、罵、命令、威脅、批判的方式去管教子女,小朋友只會愈教愈不聽話,因為父母本身的行為、習慣都已經有問題,自然就得出這樣的結果!」
孩子「複印」父母行為習慣
「好習慣」課程總導師黃美蘭(Milan)則以影印比喻,「小朋友是影印機內的一張白紙,複印出什麼,都取決於原件。而父母正正是那份原件,孩子只是複印父母的行為和習慣」。她補充,當父母埋怨子女「不聽教」時,可會是反映了其實他們自己平日都是欠缺耐性,無用心聆聽別人的說話呢?孩子愛發脾氣駁嘴,又是否意味父母都常常帶着情緒去表達,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呢?
因此,「好習慣」強調父母必須言傳身教,以合宜的方式跟子女溝通,透過建立良好的家庭文化,再教出有品好孩子。怎樣叫良好溝通呢?鞠應悌用一則生活情景,一段親子對話說明。他舉例,假如有一個小孩,摔破了媽媽心愛的玻璃杯,良好的溝通,應該是這樣的︰
媽媽:你有沒有受傷呀?
小孩:我無受傷,但很驚啊!
媽媽:沒事的,不用害怕。
媽媽:我想問你,剛才為什麼會摔爛玻璃杯呢?
小孩:因為我不小心。
媽媽:為什麼你會不小心呢?
小孩:我不知道啊!
媽媽:假如給你重新來過,你會否再摔爛這隻杯呢?
小孩:如果能重新來過,我不會摔爛的。
媽媽:為什麼重新來過,你又可以不摔爛它呢?
小孩:因為我會很小心了。
媽媽:你很厲害,媽媽引導你去想,你便馬上想到,得到答案了。我相信你下次一定不會再摔爛杯的,對嗎?
小孩:是呀,我不會了!
鞠應悌表示,上一輩的父母,遇到子女犯錯,便破口大罵,只會換來孩子關上耳朵,什麼都聽不入耳。但若父母願意改變方式,正如上述情景,本來是孩子不小心闖禍,不單沒有被責難,反而最終得到媽媽的稱讚,在如此和諧的親子關係下,小朋友自然受教。
讚美忌空洞 內容宜具體
Milan稱,以上短短一段對話,其實充分運用了E.L.S.A溝通法則,E是Encourage(鼓勵);L是Lead(引導);S是Support(支持);A是Appreciate /Acknowledge(讚美)。而當中最難拿揑的,是讚美,「稱讚的內容必須具體,若說法過於空洞,孩子便無法從中學習,也難以幫助他們培養出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
她舉例,假如孩子的專題研習取得很高分數,父母可以這樣稱讚他:「我看見你很努力,找了很多資料,因為你的求知心態,所以今次這個專題研習做得很出色,我要給你一個讚!」Milan解釋,如此具體的稱讚,孩子便知道自己的用心被看見,也明白擁有求知慾,是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經驗便可被複製,在其他地方應用出來;相反,若父母只稱讚孩子「很叻」,小朋友便會覺得,自己是因為聰明而得到讚美,這樣,反而容易促使他們養成固有型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即相信能力是天生的,卻不明白努力學習的價值。
談到不少家長都經驗過被子女激得「紮紮跳」的時候,要持守E.L.S.A溝通技巧,殊不容易。Milan笑言:「正是!所以更加要不停練習,務求達至爐火純青的境界,無論遇到任何場面,都可以把心法應用出來。」她再三強調,父母常是孩子學習的對象,因此必須做好榜樣,其中管理情緒尤其重要。
深呼吸笑一笑 平息怒火
Milan指出,很多時,父母心中都有一把尺,當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期望或標準時,便會情緒暴走,「我覺得有一個邏輯很重要,就是沒有人會刻意做一些事情令人討厭自己的,每個人天生都喜歡跟別人建立好關係。如果父母能抱着這個信念,那小朋友做錯事,只是少不更事或無心之失,那又何須對他們大動肝火呢?」
當情緒來襲時,Milan建議父母馬上做情緒健身操,透過四部曲︰「點點頭」、「深呼吸」、「笑一笑」和「問自己」,令怒火盡快降溫。
她解釋,人在生氣時,大量血液會衝向大腦和面部,導致面紅耳赤,透過慢慢點頭,能紓緩情况,也保障健康;深呼吸則有助啟動副交感神經,使心情慢慢沉靜下來,讓身體放鬆;露出微笑、臉上堆出蘋果肌,能刺激身體製造快樂荷爾蒙。做齊三部曲後,情緒應可稍為冷靜,接着便要問自己,假如我繼續發脾氣,我會創造什麼結果?「如果你並非想創造愈吵愈烈的結果,那就提醒自己,要好好溝通。」
相關閲讀:P牌父母必修課|精神科專科醫生黃重光傳授育兒秘笈 給子女安全感比愛重要
專心聆聽 不插嘴不批評
另外,用心聆聽和善意表達,也是做人處事必學的兩大功課,父母更加要以身作則。聆聽除了用耳朵,Milan說,還要用心、用眼,「需要放低自己的想法,敞開心窗,才可以接收到對方的說話,感受到對方的處境」。她又鼓勵父母,每天做一分鐘聆聽練習,「嘗試在一分鐘內,完全不插嘴、不批評,只是安靜、專心聆聽孩子每句說話。你會發現,聽到更多他背後想表達的東西」。當父母能夠成為子女的忠實聽眾,他們亦會樂於分享,這也是打破兩代鴻溝的最佳方法。
關於措辭表達,更加是一門高深的學問,父母表達不得其法,有可能被孩子錯誤解讀,甚至影響價值觀。Milan用生活實例解釋︰「很多媽媽都勤做家務,幾乎沒停手的,但為什麼他們的子女卻拒絕分擔呢?不是說會『有樣學樣』嗎?關鍵在於媽媽平日是怎樣演繹做家務這回事。」她說,若媽媽本身都視做家務為苦差,或經常把「媽媽每天要做這麼多家務,很辛苦,你又什麼都不做、不幫忙」掛在嘴邊,孩子只會接收到「辛苦」這兩個字。「沒有人會喜歡辛苦的,小朋友會覺得,如果自己學像媽媽般做家務,是很辛苦的,那當然『蹺埋雙手』不做了。」
因此,Milan建議父母多運用積極正面的說法,「媽媽每天完成家務,屋企變得很乾淨,我覺得很享受」,把做家務變成樂事。鞠應悌同時補充,讓子女自幼參與家務,簡單如幫忙拿碗筷、掃地,他們會覺得這個「遊戲」很「好玩」,當再獲得父母一句「謝謝你,寶貝」,自然會更落力。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