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牌父母必修課|精神科專科醫生黃重光傳授育兒秘笈 給子女安全感比愛重要

【明報專訊】如果「生仔要考牌」的話,不知道香港的及格率有多少呢?其實無人天生識做父母,唯有透過學習、實踐、省思和修正,才能掌握正確的教養之道。《HappyPaMa教得樂》推出全新欄目——「P牌父母」系列,將邀請不同學者、專家,分享如何教出品格優秀、身心健康的孩子,助父母輕鬆「攞牌」!頭炮受訪者是精神科專科醫生黃重光,透過他的專業知識和豐富臨牀經驗,並作為3個孩子之父的切身體會,向父母傳授育兒秘笈。

文︰沈雅詩

黃重光育兒秘笈 父母快樂子女才會快樂(設計圖片,Bubert@iStockphoto、受訪者提供)

行年70的黃重光,自覺是人生的大贏家、大富翁(billionaire),不過,他自誇的,並非自己的事業或太平紳士的身分,而是為自己身心健康,擁有幸福家庭兼子女成才而驕傲。黃氏一門三傑,長子是醫生,二女是心理學家,幼女則是獸醫,他們雖已長大成人,但和父母的關係仍然十分密切,這個爸爸,究竟有什麼教養秘訣呢?「父母先要活得好。」黃重光吐出這7字真言,但怎樣才叫「活得好」呢?他說,心境快樂,是最重要的基石!

精神科專科醫生黃重光(中右一)的3名子女身心健康、事業有成,兼且兒孫滿堂,自覺人生無憾。(受訪者提供)

八成人育兒路上感壓力

黃重光近年致力推動公眾精神健康教育,為了解香港父母在培育子女的觀念和壓力水平,他在今年7月做網上問卷調查,成功收回1185份有效回應,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受訪者在育兒上感到壓力,其中約一成四更表示感到很大程度的壓力,「從精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是不理想的,這意味着普遍父母未能與子女維繫良好而有效的親子關係,亦正為此承受着不少負面情緒」。

他指出,親子間的情緒是相互相連,因此父母必先着手改善自己的不安和焦慮狀態,以免親子間不快樂的情緒累積,陷入惡性循環。事實上,不少父母之所以在育兒路上感到壓力,是因為很多時忽略了孩子的「內在支配」能力,包括自律、人際關係、情緒管理、解決問題等,這些是要時間逐步發展的,當父母一廂情願以為子女「應該」能夠管理情緒、「應該」能夠自動自覺學習、「應該」好好地與其他孩子相處時,遇着小朋友的表現和自己的期望有落差,便會驅使他們不滿意子女,也衍生擔心,甚至質疑自己是不稱職的父母。

「內在支配」能力 由做不到至做得好

為此,父母首先要釐清這個盲點,接納子女的「內在支配」能力,是從「做不到,做得不好,做錯了」開始,慢慢邁向「做得到,做得好,做對了」的境地,那父母身處這個過程,便能夠從容不迫,保持心境快樂。黃重光以他的二孫女芊芊為例,她在幼兒階段時,情緒比較容易波動,動輒哭鬧,換着很多父母,一則縱容,二則強權壓抑,但他很欣賞兒子和媳婦的做法,「當芊芊激動時,他們不會強迫她一定要安靜下來,反而用安詳的心去陪伴她,但也不會給她太多注意力,因為大家都明白,這是她的性格特質」。隨着芊芊逐漸長大,她便意識到情緒波動時,需要停一停,讓自己平靜下來,「她不開心時,會自己坐在一旁,說要安靜一下,只要我們不騷擾她,幾分鐘後,她又會來找我們了」。他補充,用這種「以靜制動」的方式處理孩子的壞情緒,一則使小朋友有學習自制的機會,二則可避免火上加油,引發火星撞地球的場面。

談到天下間絕大部分父母,都是疼愛子女的,但為什麼不少愛子女的父母,也得不着良好的親子關係呢?黃重光說,從今次的問卷調查,或可看出端倪。當受訪者被問及,是否同意「在心理方面,孩子最需要父母給他的是愛」,99%受訪者表示認同。「這結果顯示,絕大部分的父母都傾向不斷付出,認為愛先於一切、大於一切,卻忽略了親子關係中還有更重要的基礎元素——安全感。安全感其實比愛更重要。」

 欲速不達:孩子的「內在支配」能力,如自律、人際關係、情緒管理等,需要時間去發展,父母不能心急。(imtmphoto@iStockphoto)

相關閲讀:5步化解子女公眾場所闖禍 專家:家長宜謹言慎行 冷靜聆聽 教導孩子從負面經驗中學習


持開放態度討論 尊重想法

他指出,在臨牀上,見盡無數父母因為「愛」得太緊,觸動了孩子的避險本能(risk aversion)而出事,「最常見是媽媽為家庭放棄事業,每日坐在子女身邊陪做功課,陪溫習,凡事親力親為,出發點完全是因為愛。然而,因為媽媽長時間盯着孩子,看到他不專心,便會忍不住多番提醒,甚至責罵,臉色愈來愈難看。小朋友本能上,會產生恐懼和逃避的反應,久而久之,親子關係就變差」。黃重光再三提醒父母,與子女相處時,必須讓他們感到安詳、有足夠的安全感,這樣,他們才會打開心窗,接受父母的愛,若欠缺這個基礎,愛是無法走進子女的心,甚至會令他們反感。

這個亦可同時拆解父母們常以為「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必然會出現反叛期或反叛行為」的迷思,「不少人以為,青春期就等於反叛。今次問卷,看見八成以上受訪者都有這種想法,但其實這個觀念是錯的」。黃重光解釋,孩子逐漸成長,開始有自己的見解,實屬好事,父母應該鼓勵子女多思考、作判斷,當他們的想法跟自己不同時,亦不代表是反叛或搞對抗,「父母不一定要強迫孩子接納自己的一套,大家可以持開放的態度去討論,有時也要尊重他們的想法,當然,我們要有適當的底線。但一般來說,若子女在成長中有充足的安全感,願意親近父母,而父母又能樹立良好榜樣的話,其實極少會觸及底線的問題,子女根本不會作出對抗行為」。

坦誠相處:父母與子女相處時,必須讓他們感到安詳、有足夠的安全感,這樣他們才會打開心窗,接受父母的愛。(imtmphoto@iStockphoto)

投資「精神資本」有回報

為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乃人之常情,然而,一句「贏在起跑線」,卻逼得不少父母神經緊張,更弄得孩子身心俱疲。在黃重光的眼裏,「贏在起跑線」這句話並沒有錯,但「起跑線」應該是指大腦潛能,而非學術成績。

他引用英國政府科學研究所(U.K. Government Office for Science)在2008年發表的一項文獻指出,人類的大腦可視作「精神資本」(mental capital),當中包括認知能力和情感智慧,前者能讓人靈活和有效地學習,後者則指社交能力和面對壓力時的心理韌力。他又以金融資本作比喻,「精神資本」投資得法,可以像金融資本般「獲利」,相反,也會「虧本」。

想子女贏在起跑線,父母就要投資在他們的「精神資本」上,讓孩子時刻心境安詳、專注目標和全情投入。(Tomwang112@iStockphoto)

那父母又應該怎樣「投資」,才能使子女的「精神資本」得到豐收,「贏在起跑線」呢?他提供了3個具體策略:

心境安詳:這個又回歸父母之道的第一誡——心境快樂!父母自己先保持心境愉快、樂觀、積極,孩子自然會被受感染。「大腦神經科學有清晰的研究說明,一個人長期不快樂,長期受壓的話,他的大腦是萎縮的。換句話說,父母若一味催谷孩子,或許可以換來一陣子好成績,但假如小朋友長期不快樂,對大腦會構成傷害,那便會輸在終點收場。」

專注目標:大腦有不可思議的力量,但必須聚焦,才能夠發揮它的力量。因此,父母應該誘導子女自己訂下目標和專注目標,透過自覺、聚焦去追求心中所想,來盡展大腦的潛能。

全情投入:大腦的可塑度是很奇妙的,「用則得,不用則失」。因此,父母應鼓勵子女要主動地「做」和「學」,讓他們的大腦潛能,得到最好的發揮。

為協助父母掌握培育子女的正確心態、知識和方法,黃重光最近推出花上6年時間撰寫的《培育子女成長為人生Billionaire》系列書籍,更根據著作內容,製作了10段短片,免費給公眾觀看,有興趣可登入bitly.ws/UxnQ瀏覽。

 黃重光最新著作《培育子女成長為人生Billionaire》系列書籍,一書4冊,是他畢生的育兒秘笈。(網上圖片)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