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瘜肉可變大 手術免惡化成癌

大家常聽到鼻、胃和大腸會長瘜肉。所謂瘜肉,是從黏膜層向外凸出的增生組織,而膽囊內壁黏膜亦是經常長瘜肉的部位。膽囊瘜肉最初多是體積較細小及沒有症狀,惟當瘜肉日漸變大時,就可能已出現細胞病變,如不及時醫治,或容易演化成死亡率高的膽囊癌。

文: 馬家榮醫生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外科顧問醫生

醫學界暫未知膽囊瘜肉的成因,估計與遺傳有關,另外,不良飲食習慣,以及40歲以上亦屬高危,故一般均建議屬於這三類風險因素的人士,應定期接受身體檢查,因為膽囊瘜肉很多時沒有症狀,通常都是例行身體檢查,照腹部超聲波時才偶爾發現出來的。

臨床上,大部分初次發現的膽囊瘜肉一般較小,平均只有直徑約5至6亳米,有些瘜肉會單一出現,有部分患者可同時長有數粒瘜肉。超過6成個案的膽囊瘜肉是由於沉積的膽固醇「黏」在膽囊壁而形成,多屬良性的膽固醇沉積性瘜肉,又名偽瘜肉。

其他瘜肉類型包括發炎性瘜肉、屬腺肌增生症的瘜肉及腺瘤,當中腺瘤更有5%引發癌症的風險。雖說大部分患者沒有明顯症狀,但如果瘜肉生近膽囊出口,可能引發膽痛;又或瘜肉部分組織脫落,或體積較大,則可能會引起輕微右上腹疼痛、腹脹、胃氣等消化不良症狀。

馬家榮醫生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外科顧問醫生

現時治療膽囊瘜肉是做手術,將膽囊連內裏的瘜肉一併切除。但大家不需太擔心,因為做手術與否,取決於其瘜肉體積。當發現膽囊瘜肉大至直徑1厘米或以上,癌變風險就會大增,有可能會惡化成膽囊癌,因此即使沒有症狀,也需切除膽囊。

手術會以微創方式切除膽囊,術後只會留下數個小傷口,患者術後1至2天便可出院。對於切除膽囊的後遺症,坊間仍有不少迷思,其實膽囊主要功能是儲存膽汁,並將膽汁送到消化道以協助消化脂肪。一般而言,患者在切除膽囊後,膽汁會直接流到腸道,有可能會減弱油脂消化,引起輕微消化不良或腹瀉,不過情況通常在短期內身體自然適應。

膽囊瘜肉仍沒有醫學證實的預防方法,主要是靠定期的體檢包括照超聲波,如首次照到的膽1囊瘜肉較小,可採取保守治療,每半年至一年照超聲波,緊密監察瘜肉變大幅度,再跟醫生商議切除膽囊的適當時機。

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 查詢:(852) 2275 6688

以上資料由香港港安醫院-荃灣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