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設設施實現膠樽本地回收再造 可口可樂推動「樽樽不息」環保減塑大循環

今時今日,塑膠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日常食品包裝到各類生活用品,塑膠無處不在。然而,廣泛使用塑膠對海洋、土壤、生物多樣性及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影響。為減少塑料污染,可口可樂香港早前宣布,成為本港首家運用自家設施,實現本地回收膠樽、並轉化為新膠樽使用的企業,為減少飲品包裝廢物邁出重要一步。

可口可樂公司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李詠賢表示,可口可樂多年來持續增加回收物料使用,並在包裝上不斷創新,為消費者提供更環保的飲品包裝選擇。她指出,現時於本地生產的500毫升可口可樂飲品及1.5公升或以下的bonaqua礦物質水,所使用的膠樽已經由本地回收的塑膠製成,實現了「樽樽不息」大循環。

可口可樂達成膠樽「回收-再生-再利用」的完整循環,當中重要的一環是透過其裝瓶商太古可口可樂投資的「塑新生有限公司」,將從本地回收的膠樽轉化成再生聚酯(rPET)薄片,經進一步加工成瓶胚,再製成旗下產品的新樽。「塑新生」位於屯門環保園,是香港首個準食品級塑膠樽回收設施。

推廣樽樽不息 增強社區回收支援

可口可樂公司香港近期進行的一項消費者調查,揭示了公眾的回收習慣及進一步在港推動回收工作的機遇。調查顯示儘管有高達67%的香港市民表示會盡力回收飲品包裝,但同時有77%的市民希望有更多便利的回收設施,另有24%的受訪者擔心回收物未獲妥善處理。

李詠賢指出,「透過『樽樽不息』大循環,可口可樂積極回應消費者對塑膠回收的疑慮。我們將繼續利用自設的先進設施,將本地回收的膠樽轉化為新樽使用,以促進可持續發展,達成更大的環保效益。」

此外,可口可樂與「綠色未來基金總會」合作,於10個指定屋苑推行「樽樽不息 回頭再見」社區回收先導計劃,以此加強對屋苑的回收支援,啟發更多消費者積極參與回收行動。

攜手各界 提高市民環保意識

治理塑膠污染,並非一人一企之力所能為,而是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市民共同努力。

塑新生總經理韋斯特(Alfred Weston)表示,「塑新生每日最高處理量可達約200萬個膠樽。然而,目前香港膠樽的回收率僅約兩成,這使得塑新生每日實際處理量只有約80萬個膠樽,反映出當前社區在加大回收力度方面的迫切需求。」他更提及,明年生產者責任計劃實施後,回收量有望大幅倍增,希望市民共同努力,積極支持膠樽回收。

太古可口可樂香港董事及總經理高逸才(Richard Gould)強調,要實現「樽樽不息」的目標,除了先進的技術和完善的設施,社區合作及消費者參與至關重要。「太古可口可樂香港一直積極投身於各種回收計劃,例如在天水圍與『免廢暢飲』(Drink Without Waste)合作開展的大型回收專案,通過與社區組織的合作,提高了當區的膠樽回收效率。」

他續稱,太古可口可樂希望構建一個更方便、更透明的回收網絡,讓消費者相信自己回收的膠樽能一次又一次地獲得新生,實現「樽樽不息」的循環經濟。


重新構思包裝設計 增加回收物料使用

除了推出「樽樽不息」計劃,可口可樂香港多年來在減少產品包裝環節上亦作出不同改變,包括:

減少塑膠用量

.每支500毫升bonaqua礦物質水的膠樽僅重11.8克,比一般PET膠樽輕52.8%。

重新構思包裝設計

.自2019年起,多個可口可樂品牌已開始在膠樽生產中使用rPET。

.bonaqua礦物質水(1.5公升或以下)及可口可樂飲品(500毫升)分別於2020年及2024年採用100% rPET生產膠樽(除樽蓋及招紙外)。

.bonaqua無招紙樽裝水不僅減少包裝廢物,更透過創新包裝設計,有效提升可回收性。

.雪碧及玉泉已轉用透明膠樽,提高膠樽的可回收性。

.可口可樂、無糖可口可樂、雪碧、芬達、玉泉及bonaqua等品牌,已於2022年重新推出可回收玻璃樽裝。

「樽樽不息 回頭再見」啟動禮於早前舉行,出席嘉賓包括環境保護署署長徐浩光博士(左三)、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劉國勳議員(左二)、立法會郭偉強議員(右三)、立法會陸頌雄議員(右二)、可口可樂公司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李詠賢(右一)及香港太古可口可樂董事及總經理高逸才(Richard Gould)(左一)。
可口可樂公司香港宣布,成為本港首家以自設設施實現本地回收膠樽、並轉化為新膠樽使用的企業。

由今年開始,本地生產的可口可樂飲品(500毫升)及bonaqua礦物質水(1.5公升或以下)所使用的膠樽,已由本地回收的塑膠再造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