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倫實驗學校聯手18區中學 推出免費AI教育平台燃亮下一代

黃啟杰博士與機械人出席「興倫實驗學校AI創新教育」活動

為推動人工智能(AI)教育普及化,興倫實驗學校有限公司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學與教博覽2025」,宣佈與全港18區中學合作推出免費AI教育平台,新學年正式啟用。計劃旨在透過創新電子學習模式,促進STEM教育與AI技術的融合,為香港學界帶來嶄新的教學體驗。在「學生體驗與可持續發展區」舉行的「興倫實驗學校AI創新教育」活動中,校方不僅展示了AI與STEM教育的實踐案例,更透過頒獎儀式、合作授權簽署及專題講座,分享「以學生為中心」的電子學習系統成果,吸引眾多教育界人士參與。 

黃啟杰博士:推動全人發展 結合科技與教育

興倫實驗學校有限公司董事及行政總裁黃啟杰博士致辭時強調,興倫實驗學校的核心使命,是在高中教育領域推廣以學生為中心的電子學習系統,將為學界提供更靈活、高效的自主學習方案,打破傳統課堂限制,助力香港培育未來人才。 

黃啟杰博士在台上致辭

STEM 獎學金點亮教育創新之路

活動現場舉行「STEM獎學金頒發典禮」表彰大埔三育中學、香港教育大學、創知中學、華南師範大學、圓玄學院妙法寺內明陳呂重德紀念中學及聖若瑟書院等6所機構。香港數理教育學會主席李志文先生強調,獎學金既是對STEM教育成果的肯定,更是對未來的投資。興倫實驗學校透過此舉履行教育創新使命,為年輕學子創造探索科學的契機。

STEM獎學金頒發儀式

興倫頒發教育研究資助 助力學術創新發展

此外,香港數理教育學會主席李志文先生特別頒發教育研究資助,以支持香港教育大學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副系主任孫丹兒博士,以及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張予菱博士,兩位優秀學者的研究項目,這項資助將進一步推動AI教育領域的學術研究與實踐創新。

學校教育研究資助頒發儀式

大灣區教育聯盟啟航 興倫實驗學校與18校齊推電子學習

「大灣區學校夥伴計劃」聘任6位教育專家擔任顧問,興倫實驗學校代表強調顧問們將推動區域教育合作。同日舉行「18區興倫實驗學校」授憑儀式,香港數理教育學會主席李志文向18所夥伴學校頒發證書,標誌電子學習系統將覆蓋全港。

隨著AI技術迅速發展,教育模式亦迎來變革。興倫實驗學校此次推出的免費AI教育平台,不僅讓學生更早接觸前沿科技,更提升學習成效,與平衡心靈發展,亦為教師提供創新教學工具,進一步推動香港教育的數位轉型。

大灣區學校夥伴計畫
18區興倫實驗學校授憑儀式

AI深度學習系統引導學生自學習慣

與市面常見的人工智能工具不同,興倫AI系統不僅提供標準答案,更重視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透過詳盡的評語反饋與進階建議,系統協助學生辨識錯誤根源,並引導他們逐步完善解答,從而建立深度學習的習慣。 

此外,多數AI工具僅限於文字生成,在數學運算、科學繪圖及3D模型構建等領域仍顯不足。興倫AI系統則突破這些限制,無論是複雜的數學運算題目,還是需要視覺化呈現的生物學人體骨骼結構,系統皆能提供精確解答與互動式立體模型。這種多元化的學習支援不僅加深學生的理解,更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慾,鼓勵主動探索知識的奧秘。 

人工智能成師生路上的好夥伴

在教與學的旅程中,教師和學生往往會遇到旁人難以理解的挑戰,壓力與情緒,若無適當出口,可能逐漸累積成無形的負擔。興倫AI系統不僅提供學術上的協助,更以人性化的互動與同理心,成為師生最溫暖的後盾。對教師而言,系統能在他們面臨教學困境時,給予鼓勵與實用建議,幫助他們重新調整步伐;對學生來說,AI 不僅是學習助手,更是傾聽與陪伴的支持者,適時提供心靈上的關懷。此外,系統還具備情緒識別功能,若察覺學生出現負面傾向,如輕生念頭,將主動通知教師介入關懷,及時預防潛在危機,守護每位學生的身心健康。 

AI 助力教學革新讓教師回歸教育本質

在當今教育環境中,教師往往背負著超乎想像的工作重擔,從備課、教學到評量,每周工時嚴重超標已成為常態。興倫AI系統的出現,正是為了改變這樣的現狀,成為教師最得力的智慧夥伴。系統能根據教師輸入的課題主題,智能生成完整的教案、教學簡報、教材,以及各類工作紙和測驗卷。教師只需就初稿進行微調即可,能大幅提升備課效率。

此外,相比傳統工具僅能批改選擇題,興倫AI系統連長問答題、作文等複雜題型均能精準評分。系統採用與教師相近的評分標準,給予客觀分數,更提供具建設性的評語。在考試旺季時,此功能有效減輕教師的批改負擔,讓教師能將更多心力投放在學生個別指導與關懷上。 

科技賦能傳統 數字體育弘揚中華文化

集團旗下的興倫信息有限公司開創性地將傳統體育與現代科技融合,打造出一系列以太極為核心的數字體育科技產品,包括「太極推手機器人」及「太極智能墊」。這突破不僅數字化呈現體內能量,更可監測運氣動作的準確性,有效防止初學者因姿勢不當而受傷。 

此外,另一方面以互動科技能保存太極精髓,同吸引年輕世代接觸這項傳統武術。機器人教練不僅是技術載體,更成為連接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橋樑,讓歷史悠久的太極智慧在新時代得以傳承發揚。

李暉師傅示範使用太極推手機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