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劇|張達明×盧偉力 晚年視角出發 回溯豐子愷青、壯年歲月 存善應對苦難

【明報專訊】漫畫家手執毛筆,只專注於眼前畫紙,帶着斑點的白貓隨意攀爬到他的肩膀上,繼而登上他的頭頂,但他仍舊不動如山,愛貓之人正是豐子愷。貓,不時是他的漫畫主角,他的漫畫也往往滿載童心,然而他一生卻與苦難為伴。新域劇團藝術總監盧偉力便以豐子愷為題創作舞台劇,跟觀衆一同學習面對苦難。今回飾演豐子愷的張達明從癌症中走過來,相隔多年重返劇場幕前演出。

多年好友–新域劇團藝術總監盧偉力(右)跟張達明(左)相識多年,考慮到好友的身體狀况,特意調整《豐子愷》敘事角度,由晚年的豐子愷回望自己一生。圖左為晚年的豐子愷肖像。(鄧宗弘攝)

70多歲的豐子愷(張達明飾)垂垂老矣,仍舊執起毛筆寫畫,然而帶有斑點的小白貓老是爬到他的身上。年輕時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親的髮妻(潘芳芳飾)走入書房,遞上粥水,兩人分甘同味——豐子愷晚年遭受文革批鬥,妻子一生扶持豐子愷,持家有道才讓一家人齊齊整整。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盧偉力認為豐子愷「通過回憶去肯定自己無悔一生,敢於面對所有非理性的批判」——面對眼前文革的苦難。

一生扶持–豐子愷跟妻子(潘芳芳飾,中)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婚,她一生扶持豐子愷度過抗日戰爭、文化大革命等艱苦歲月。(鄧宗弘攝)

編導盧偉力:原為古天農創作

舞台劇《豐子愷》從晚年的豐子愷視角出發,思緒回溯青年和中年的歲月,原來是編導盧偉力因應張達明的身體狀况而調整劇本。起初盧偉力創作《豐子愷》,是為了與好友古天農在舞台上再度合作。他形容古天農個性圓融,與在舞台上曾飾演的蔡元培和陳少白有着同樣個性,他就想到「豐子愷好像也是這樣的性格」,於是開始創作《豐子愷》讓好友主演。

無奈,摯友去年猝然逝世。盧偉力仍想完成兩人夙願,他今年接任新域劇團藝術總監後,隨即開展《豐子愷》的計劃,並且邀請另一好友張達明飾演豐子愷。除了晚年豐子愷,張達明也飾演中年豐子愷,而青年豐子愷則由盧偉力在浸大的學生飾演。豐子愷青年、中年和晚年的時光,恰恰分別對應新文化運動、他在抗日戰爭時的「藝術逃難」和文化大革命。

年輕的豐子愷在1910年代就讀師範學校,受恩師李叔同和夏丏尊影響甚深——兩人均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堅分子,也頗受日本思潮影響。因此,豐子愷曾遊學日本10個月,他後來的漫畫風格亦見日本畫家竹久夢二的影子。豐子愷的漫畫不似西方漫畫語帶諷刺,更像是一篇隨筆,用幽默記錄人生百態。

1930年代的豐子愷踏入中年,當時中國為數不少知識分子景仰的日本竟然侵華,抗戰期間豐子愷也飽受矛盾和掙扎折磨,《豐子愷》亦反映了中國知識分子當時撫心自問的嚴肅問題。由於豐子愷愛國心濃厚,抗戰時繪畫許多有關日本侵華的漫畫,逃避戰亂之餘,他亦不放棄教育藝術,逃到哪裏就教到哪裏,所以也被稱為「藝術逃難」。

滿載童心–豐子愷漫畫不似西方漫畫以諷刺為主,反而處處見其童心,題材上也像一篇隨筆,用幽默記載人生百態。(香港藝術館圖片)

文革中被批「反動學術權威」

人生走到晚年,豐子愷在文化大革命時慘遭批鬥,甚至被列入「上海十大反動學術權威」之一。盧偉力形容當時情况:「每一天早上可能都有人敲門,抓他(豐子愷)出去批鬥、遊街示衆,侮辱一個高級知識分子。一個這麼善良的人都有這樣的遭遇,這件事很是非顛倒、很荒謬。」豐子愷曾交畫作予學生保管,盧偉力後來從豐子愷孫子豐羽口中得知,基於群情洶湧,學生都保不住豐子愷的畫作,最終被燒毁。

困難中堅持身教言教

「一個善良的人,其實最難堪的就是被人冤枉。對於豐子愷來說,遇到這些無理的挑戰、群情洶湧的批判,他怎樣能夠撐下去?」盧偉力不禁問道,唯有豐子愷一生光明磊落,才能支撐自己面對眼前的苦難。他續分析豐子愷一生情緣主要由師生情和親情組成,「他(豐子愷)的老師很關心他一個窮小子初出茅廬,住在上海單位的老師來探望他,一起吃飯、喝茶、喝酒」,在具體生活細節記錄師生之情,他後來更與恩師李叔同和夏丏尊一同從事文化活動。

面對苦難–豐子愷(張達明飾,執筆者)晚年在文革期間飽受批鬥,《豐子愷》便由晚年豐子愷視角回望一生。(鄧宗弘攝)

相關閲讀:日本著名默劇團「小島屋万助劇場」與香港著名劇團「默寄默劇團」再度攜手為本地劇迷呈獻全新製作


可以失去一切,不可失去善良

家庭方面,豐子愷生育衆多,一共生下7名子女。兒女跟隨他經歷多災多難,連開飯也成問題,他仍然堅持身教、言教,教導子女善良和文化。在《豐子愷》開首,晚年的豐子愷勸勉子女保持善良:「我哋可以失去一切,但唔可以失去我哋與生俱來嘅善良。」而妻子向他遞上的一碗粥水,也成為生活裏的確幸。人面對苦難難免消沉,或者選擇今朝有酒今朝醉,然而要在混亂當中堅持信念,「我們面對不可知的苦難,如常生活就是我們對抗苦難的第一原則」,盧偉力說。

豐子愷的兒女均由盧偉力在浸大教學的學生飾演,他們也是劇中敘事者的角色,劇中既是親情,現實中又是師生情,結合張達明這一輩資深演員演出《豐子愷》。除了與年輕演員合作,張達明也久違劇場幕前演出,克服癌症,在舞台上擔起大旗,飾演主角豐子愷。不過他坦言,年輕時多看《老夫子》、《龍虎門》等港漫,近代中國文化人較認識魯迅、張大千和吳冠中等,從前對豐子愷認識不多,但其畫作「都會看過一兩張」。了解過後,他覺得豐子愷的畫作特別,不但用毛筆寫畫,題下的字更較其他藝術家突出自身感受和想法。

 敘事者角色–豐子愷一共有7個子女,由《豐子愷》導演盧偉力在香港浸會大學的學生飾演,他們同時在戲劇裏充當敘事者的角色。(鄧宗弘攝)

儘管他飾演豐子愷,卻自覺跟他的相似之處並不多。豐子愷在清末出生,旋即走入民國年代,未幾經歷軍閥割據、日本侵華,其後更遭受文革打壓;張達明在香港成長,從未經歷過戰爭,「其實我們沒經歷過那麼多跌宕」。唯一相似之處,兩人都是多媒介創作人——豐子愷除了擅長寫漫畫,亦懂音樂、寫散文、翻譯外語作品等;張達明出演舞台劇、電視劇和電影,亦曾當編劇,寫小說、散文和填詞。

即使張達明口說跟豐子愷並不相似,但是當他穿起中山裝,貼起白色長鬚,晚年的豐子愷馬上活靈活現——神情飽歷滄桑,眼神卻依舊光明磊落。而中年的豐子愷造型仍有烏髮,雙眼有神,蓄較短的黑鬍子,看起來乾淨利落。由於同時飾演中年和晚年的豐子愷,張達明笑言在後台需要不停換裝。

打破四面牆 與觀衆對話

布萊希特的陌生化(或稱間離效果)對今天的觀衆或許耳熟能詳,張達明飾演的豐子愷也會打破四面牆跟觀衆對話。飾演起豐子愷上來,張達明便覺得這個角色並不簡單,他舉例在第一幕貓爬上豐子愷身上:「但沒有真貓,很難演這隻貓。一般人演不到,將貓抱上身,走上頭頂,怎樣交代出來?畫都不是馬上畫給你,畫完之後,怎樣看這張畫?感覺到什麼?全部都是很有特色、很仔細,要排很久,想到方法變化出來,所以是很吸引的一個過程。」

另外,豐子愷約30歲時皈依佛教,他斷斷續續用了40多年時間寫成《護生畫集》,漫畫蘊藏佛家思想,張達明坦言修行者的心境很難處理。然而隨着人生閱歷增廣,他近年對豐子愷作品有着不一樣的感受。除了發覺自身思維更貼近佛家,他甚至曾專程到尼泊爾看佛、聽住持的佛偈。張達明經歷過癌症之苦,不諱言年輕時的他未必摸索到豐子愷的心境。苦難似是失,卻又讓他有所得,在劇場的舞台上展現另一個張達明。

《豐子愷》

日期及時間:9月29至10月1日(晚上7:30);9月30至10月1日(下午2:30)

地點:紅磡高山劇場新翼演藝廳

票價:$380

網址:bit.ly/3LfbJIj

文:嚴嘉栢

美術:張欲琪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