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李美娟。展覽推介】探索香港原生土 述說維多利亞城故事

【明報專訊】維多利亞城早已消逝,換上國際大都會的面貌,但維城下的原生土(從未被挖出的本地泥土),早於開埠之先已存在,從未更迭,默默守望我城衆人。香港原生土今次成為展覽主角,藝術家除了讓它自述歷史,還將之搓圓撳扁,創作無限可能。

你聽過泥土的聲音嗎?藝術家李美娟將多塊香港原生土揑成杯狀,安放在自動陶瓷轉盤上,任由鐵片撞擊,錄下一段清脆的響鳴。泥土的呼聲,縈繞着展覽每一個角落,就像它急不及待要述說自身故事。

偶然在一次項目中,李美娟需要用到地面3呎以下的泥土,膽粗粗向中環一帶的地盤叔叔取泥時,才得知一些香港原生土從開埠至今都從未被人發掘,「變化那麼快的香港,好似有一個平行時空的世界存在,所以我叫它做『淨土』」。

泥珠作品–李美娟測試過不同香港原生土的顏色和質地後,按着泥土特性製造泥珠,並用幼鐵枝串起,嘗試用香港原生土做出作品。(主辦單位提供)
樣本試燒–李美娟測試22個香港原生土樣本的燒製情况,燒製溫度如何影響到顏色和質地。(主辦單位提供)
藝術家李美娟(主辦單位提供)

地下、地面、歷史連成重要關係

「維城淨土」展覽分為3部分:追溯維多利亞城(中上環一帶)至今的歷史、香港原生土測試全記錄,以及香港原生土藝術創作。策展人陳瑞琦解釋:「展覽做一個反轉,平時在地面見不到的東西,在今次做主角,成為見到和聽到的一個物件。歷史部分就會是背景來支撐整件事。」李美娟補充:「地下、地面和歷史之間,連成一個我覺得好重要的關係……如果沒有這個起點,就只是用泥來做作品,而不是將作品和歷史連結。」

維多利亞城是香港的起點,開埠最早發展的地方。李美娟翻查資料,研探維多利亞城的起源、界限,甚至尋得法律憑據說明維多利亞城的邊界。她比較中上環近100年的相片和地圖時,發現海岸線變化很大,反觀街道位置則幾近如一。鈎沉往事時,她才驟覺自己與維多利亞城的淵源,因此亦找回兒時1967年的街道圖。

談起原生土,陳瑞琦說:「那個(街道)地面只會有一段很短的時間抽那些泥出來,落樁之後又會封起。那些泥只有在特定的時間見天日。」所以李美娟在地盤落樁時間才能取泥,否則珍而重之的香港原生土就會被送往將軍澳建築廢料堆填區,或再度回歸漆黑之中。

因「地」制宜 陶坯各展個性

由於那些地盤泥沒有任何參考依據,譬如顏色、收縮比例,「我必須開始認識它、了解它,這個展覽可能比較以實驗的過程去展示一些作品」。

李美娟總共取了22個原生土樣本,來自不同地盤、海拔、挖取深度、分量和大概顏色等,科學地比較,記錄各自的「個性」。她又按顏色篩走泥土中不同物質,如長石和石英,也測試過原生土的延伸結構力。最終22個樣本各做了10塊試本,一塊沒有燒,另外9塊以900至1280℃不等的溫度試燒,檢驗不同溫度下的質感異別和顏色變化。

李美娟觀察到不同泥各有個性,故按泥的個性創作作品。其中一件作品以各種溫度燒製多粒泥珠,並用幼鐵枝串起;或投擲泥土後再在半乾濕狀態拋光,避用高溫燒製,以保留光澤;甚或將不同的泥燒成柱狀雕塑,中間以某些黏力較強的泥黏合各種泥土,如被緊掐的漢堡包擠了出來。最後一套作品比較隨性、甚有玩味,隨手揑出泥土形狀或者用生活所見之物來倒模,「用不同方法去看那些泥有什麼好玩」。

素樸的泥如斯多變,誰又料到李美娟出身繪畫專業?其色彩觸覺,正賦予香港原生土更多可能,「如果香港的陶瓷是用香港的泥來做,這會很有趣」。●

維城淨土

日期︰即日至2023年1月13日

時間︰上午11:00至晚上8:00

地點︰灣仔港灣道2號香港藝術中心10樓The Gallery

網址︰bit.ly/3uBC6Qi

文:嚴嘉栢

編輯:文顥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