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報告】風暴難測 季尾小心 做好準備 保障安全

【明報專訊】踏入夏季之末,熱帶風暴「海高斯」吹襲香港。不少人說「季尾風」特別強勁,究竟是真是假,原因何在?曾在香港天文台任職多年、在電視節目「測天」的氣象專家梁榮武說:「天氣的特性,就是不可預測。」在這個「風的季節」,正是認識風暴的好時機。

相關文章:【天氣報告】站在前線:天文台百年追風 從人手到電腦

天氣不似預期——天氣的特性是不可預測,但百多年來,天文台仍鍥而不捨追逐風暴。(資料圖片)

人稱「武哥」的梁榮武是香港天文台前助理台長、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趁這個風雨飄搖的日子,他從不同層面和角度,為我們科普一下風暴。「風暴牽涉很多科學理論,預測風暴移動路徑,是用特定的數式計算,一般市民不容易理解。由淺入深,可先了解一下夏天為何容易打風。」

氣象專家——「測天」多年的梁榮武深感風暴威力強大,提醒市民要做好準備,注意安全。(呂瑋宗攝)


高溫海水提供能量孕育

武哥表示,風暴在海面形成,海水溫度是孕育它成長的重要條件之一。「若把風暴比喻為一輛汽車,當海水溫度達26.5℃或以上,便可釋放足夠能量驅動這輛車起動。」而踏入夏季之後,理論上海水的溫度愈來愈高,等同不斷為它加油,形成的風力便愈來愈大。不少人說「季尾風」特別強,武哥指這現象合理,因為香港的夏季尾聲(一般是8月底、9月初),海水溫度上升至26.5℃或以上的機率較高。「海水因而累積了大量能量,締造優良條件孕育強勁的風暴。不過,夏天易打風的確實原因仍有待研究。」

風暴尾聲的天氣報告中常提到:「熱帶氣旋到呂宋島附近減弱」,究竟這個位於香港東南面的菲律賓最大島嶼,是否有神秘的「力場」?武哥說風暴的結構像一個旋轉中的陀螺,當它去到呂宋島期間,島上的山坡和建築物會破壞它的結構、削弱其力量。此外,當陸地缺乏海水供應「燃料」,會因而逐漸「收油」。其實,無論是呂宋島或其他陸地同樣都有這股破壞力。「但有些風暴移動時會繞過島嶼,變得愈來愈強,其中一個例子便是2017年襲港的『天鴿』。」


島嶼破壞結構削威力

武哥指西太平洋幾乎是全球海水最暖的地區,這裏產生的風暴通常也較猛烈。幸好香港有「天然屏障」,風暴從西太平洋吹過來香港,除會經過呂宋島,也有可能經過福建和廣東省,很多時到達香港前已減弱得七七八八。「不過,風暴也有可能在南中國海形成,那裏和香港之間沒太多屏障。只是這裏形成的風暴通常都不太強勁,原因之一便是海水溫度不及西太平洋那樣高。」

南北極海水溫度低,豈不是免受風暴威脅?「雖然這些地區沒風暴,但也會出現可產生強風的溫帶氣旋,同樣會引發具破壞力的風暴潮,造成嚴重水浸。」武哥說沙漠地區缺乏水源,也不會出現風暴,不過也有其他天災,例如沙塵暴。

風暴襲港期間,身處不同區域的市民會感受到不同程度的風力。「若風暴從東北襲港,香港東北面的風力會較大。但新界中部,如錦田附近有高山保護,風力有時會相對較弱。」但武哥說風向會不時改變,並沒有絕對安全的地方。此外,就算風暴不是「吹正」香港,也有可能受其雲雨帶影響,帶來暴雨。「海水不會湧到內陸地區,但仍會因暴雨造成嚴重水浸。」


風向不時變 無絕對安全地方

武哥強調,面對破壞力強勁的風暴,人類無力對抗,只能提高警覺,在風暴前好好準備。除留意天文台消息,宜小心觀察身處地區的環境。「不過,市民對風力的認知和感覺各有不同,你覺得風力大,在菲律賓成長的人可能覺得不算太大。但無論如何最重要是注意安全,因條命是自己的。」

風暴期間,市民對天文台的決定都有很多意見。在天文台「追風」多年的武哥,勸喻市民體諒天文台的難處。「預測並非百分百準確,預計在將來,永遠都不會準確。因為天氣的特性,就是不可預測。」

文:呂瑋宗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