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7.2開幕】用嶄新跨學科方式展現文物 下周二可網上預先購票 館長吳志華:冀故宮文化連結和融入現代生活

【明報專訊】千呼萬喚,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下稱香港故宮)終於宣布在本年7月2日開幕,下星期二觀眾將可在網上預先購票。館長吳志華期待以開館回應最初有關香港故宮「政治目的」爭議,相信自己給了香港故宮「靈魂」,並指故宮文化是國家需要的精神,有利社會穩定。就香港文化藝術發展,他指香港與內地的文化融合不可避免,內地文化資源及觀眾市場將成為香港優勢。

在一個全新的博物館開放之前,身為館長到底在忙什麼?吳志華說,訪問前他正與來自北京的隨展團隊話別。香港故宮獲北京故宮博物院借出914件珍貴文物展出,而首兩批文物已抵港且放入展櫃之中,這幾天第三批文物及羅浮宮借展文物亦會抵港。故宮博物院每批文物都有相關專業的同事隨行協助佈置,因為香港故宮的防疫及保安要求甚高,北京隨展團隊亦需作「閉環管理」,即抵港期間只能在指定範圍活動,吳志華形容他們非常辛苦。

疫情對只有5年多時間興建並對外開放的香港故宮造成衝擊,吳志華舉例,不少購買自內地公司的展板及物料運送上延遲了,他為最後仍能在7月2日開幕感到高興。開幕日子原來一早定了,「我們整間館(香港故宮)在5年前規劃時,已經朝着這個日子去做,因為5年前宣布興建時,有個特別的歷史時刻,就是回歸20周年,所以我們說不如試用5年時間,在(回歸)25周年時完成它,這個意義其實是很大的,我們有個目標去做也是好的」。暫未知是否有中央領導人參與開幕儀式。

香港故宮走入公眾視線,源於2016年底時任特首梁振英和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在北京與故宮博物院簽訂備忘錄,宣布將於西九文化區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當時爭議不斷,因為政府在未有諮詢公眾下通過項目及直接委聘建築師等。在政府工作期間,吳志華其實曾與故宮博物院多次合作,他曾任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署長,於2018年借調至香港故宮暫任館長,2019年獲正式委任為館長。吳志華說︰「當時全球招聘館長,但找不到合適人選,我覺得無理由看着(香港故宮)做不到並『爛尾』,才想不如由我們跟回這個計劃。」


獲大眾支持並不容易

回顧過去吳志華以「欣慰」形容,因為在香港要做正面的事情而獲大眾支持並不容易,他指自己在康文署期間,不少工作因為「社會氣氛、政治氣候」導致公眾未能理解或有不同意見,他特別重提自己參與的星光大道發展計劃曾被批評為官商勾結,現時成功改造尖沙嘴海旁為更理想的公共空間,他深信公共政策的效果需要幾年時間才見得到,香港故宮亦一樣,「當年的爭議,我覺得可以用事實說明」,專注準備開館讓觀眾親自來看,他補充︰「如果我們純粹如當時的人說是其他政治目的的工具,整個香港故宮發展便不會是今日的模樣,傳媒報道不會是這些內容,亦不會得到這麼多本地藝術家支持和參與項目,往後我們開展的社區及教育活動都不是這回事。」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在館內紅色大門留影。(李紹昌攝)

讓故宮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籌辦香港故宮,吳志華認為很有滿足感,「我給了這個館很好的靈魂,一個精神,這個是最重要的」。原因是香港故宮不能只是陳列故宮文物的場地,像會議展覽中心一樣,而是要讓北京故宮的文物融入香港故宮的軀殼。他在多個訪問中亦有提及對香港故宮的願景,並且早在他「見工」時已想好,第一,讓故宮文化連結和融入現代生活,用現代、嶄新、跨學科的方法和理念去演繹故宮文物;第二,讓中國文化連繫世界,世界文化連繫中國,尋求世界文明的對話;第三,連結故宮和香港的關係。他的團隊、文化界朋友及持份者幫忙拓展、豐富這些理念,並認為業界、社會都接受理念,內地及本地傳媒反應正面。

那麼故宮文化到底是什麼?吳志華提到大眾對故宮文化、紫禁城的印象多來自宮鬥劇如《甄嬛傳》、《延禧攻略》等,他指博物館不是要側重勾心鬥角的事情,而要認識故宮文化如何代表中國文化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清代的統治,以一個外族而言維繫了較長時間,特別是中間較強大的時候,這些皇帝都有個特點,是很認同漢文化、儒家文化,原因之一當然是儒家講倫理道德有利於他們的統治,但最重要是整個國家需要有種精神存在」。吳志華相信是一些中國文化基本信念如仁、義、孝、倫理等維繫了中國的家庭社會,亦令社會穩定正面。

吳志華有份策展開幕展展廳一「紫禁萬象︰建築、典藏與文化傳承」,此展希望觀眾來香港故宮後對什麼是故宮和故宮文化先有概括理解,他們特別參考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鄭欣淼「故宮學」,鄭嘗試整理故宮藏品及相關學問為有系統學科,故宮文化囊括明清兩代約600年歷史、180多萬件文物、紫禁城9000間建築物,學科有很多發展空間。「紫禁萬象」展覽主要部分,第一是紫禁城建築;第二是故宮文物收藏,看看皇帝品味如何;第三是歷史,除了明清兩代的宮廷文化,亦由故宮藏品外來文物看中國與外國如何交往;最後是故宮博物院如何成立,又為何要有香港故宮?吳志華說︰「歷史上香港與故宮有很多關係,很多文物是在香港購買再運回故宮,過往有很多香港收藏家將故宮文物捐到故宮。」有了基本概念,如此下來希望觀眾看後面的展覽時不會迷失。

金銀器珍藏–日前香港故宮獲贈首批館藏,來自夢蝶軒,946件中國古代金銀器珍藏包括公元前的動物紋冠(左上圖)及翼馬紋飾片(左下圖)、唐代的鳳形頭飾(右圖)。(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提供)

相關文章: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故宮博物館7月開幕!故宮博物館開放時間、交通馬上看


年輕人對藝術興趣漸增

吳志華特別提起展廳一的一件重要展品,是抗日戰爭期間文物南遷用的箱,當時運離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共有19,000多箱,大部分已找不到,展出的箱,吳志華曾在北京見過,它是被清宮用作運載器物的舊箱。而因為每次南遷都會貼上封條,觀眾可看到其歷史印記。香港故宮是嶄新建築物,難給予觀眾歷史感,吳志華回應指北京故宮已有歷史感,香港故宮不需要重複,有現代感突顯「和而不同」,這四字亦出現在吳志華辦公室內的書畫作品,他認為是中國文化特點,對整體文化發展亦是好事。

吳志華談到香港正值重新思考文化發展的階段,要思考如何處理自己與國家、亞洲和世界的關係︰「我自己較為樂觀,雖然過去經歷了很多挑戰,但我們的文化底蘊仍在。」他認為主要原因是來自文化人和觀眾,由30年前加入康文署到現在,他見證觀眾對文化藝術的興趣增強很多,年輕人視參觀Art Basel為時尚,可見香港文化生態有發展潛力,不擔心新加坡或其他亞洲城市的藝術品市場超越香港。加上將來香港故宮、M+及香港藝術館同時開放,能培養觀眾群,相信這些文化設施作為硬件,以及各團隊作為軟件,香港文藝的軟硬件在亞洲是首屈一指。他說自己的比較對象包括台灣、新加坡、韓國與日本等,而即使韓國與日本文化發展很強,對傳統較執著;但香港在國際化上有優勢,M+就是例子。

本報日前亦報道參觀香港故宮全館,收費比參觀北京故宮及台北故宮更貴。吳志華如何理解香港故宮與內地,以及與內地觀眾群的關係?他說︰第一,香港與內地融合或整合不可避免,因內地文化資源太豐富,只有香港的話,做不到香港故宮。第二,內地市場大,將來文化會向內地發展,內地觀眾的知識水平、對文化藝術的興趣和要求增長甚至較香港快。如是他說:「我們需要文化產業,香港人口未必足夠支持,內地、大灣區正成為香港強項。」他相信香港故宮能吸引內地觀眾,首先在南部的觀眾來香港故宮參觀,從大灣區坐高鐵一個鐘就來到香港,非常方便;二來北京故宮本身是宮殿,但香港故宮是現代化建築,所以看展覽時觀眾較專注看文物展品;三來香港故宮着重以多媒體、數字化等現代手法演繹文化歷史。

國家一級文物–「乾隆款桐蔭仕女圖山子」為故宮博物院借展的國家一級文物,於展廳五「器惟求新:當代設計對話古代工藝」展出。(故宮博物院提供)

票價屬中價位 考慮財政可持續

開幕展中兩個特別展覽收費較貴,分別是「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及「馳騁天下:馬文化藝術」。在提及香港故宮的整體觀眾群時,他曾說以「主要觀眾」為主,亦即成年人,青少年方面會有相關的工作坊及工作紙,他特別提到關於馬的展覽較易引起青少年興趣,但此展收費較高是否矛盾?吳志華指全日制學生、7至11歲小童可購買的全館特惠門票為60元,不算貴,在世界博物館收費上香港故宮票價屬中價位。在訂價時他們需要考慮財政是否可持續,亦透露未來向外國博物館借展,借展費或需二三千萬元,佔博物館一年開支的10%,故需要找贊助,亦需要門票收入。

由於特別展覽「國之瑰寶」只能做3個月,「馳騁天下」只能做6個月,珍貴文物便要運回北京,所以香港故宮已有未來計劃。例如11月時將有歐洲王室收藏展,文物同樣有600年歷史,觀眾參觀時可比對歐洲及明清收藏藝術品的標準。香港故宮亦會建立自己的館藏,早前已宣布獲夢蝶軒捐贈首批藏品,亦與其他收藏家接觸,預計再有5至6批捐贈品。館方要求捐贈藏品水平要與北京故宮藏品程度相若,有嚴謹機制評審,未來是否能如M+有購藏資金,視乎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決定。吳志華亦歡迎政府推出政策鼓勵捐贈。文創產品方面,首階段主要推出以香港故宮品牌為主的產品,之後會邀請本地設計師等合作,推出與文物有關的產品。


文:胡筱雯

美術:張欲琪

編輯:蔡曉彤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延伸閱讀:Leica F11攝影博物館|情迷Leica 25年 前香港大學副校長蘇彰德打造民辦博物館 與志同道合之士分享藏品【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