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 世界心臟日:用心行動

「愛惜心臟」人人皆知,市民應將其實踐於生活中,身體力行地保護這顆五官之首「心臟」。為提高公眾對心血管疾病的警覺性,世界心臟組織聯會將每年的9月29日定為「世界心臟日」,今年更是以「Use Heart For Action」為主題,呼籲大眾正視心臟疾病,提高健康生活的意識。

據衞生署統計,心臟病是本港的「第三殺手」,當中冠狀動脈疾病(冠心病)最為常見,佔心臟病死亡總數約三分之二。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指出,1.6%的15歲或以上人士表示經醫生診斷患上冠心病。男性的患病率(2.1%)高於女性(1.2%),患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由15-24歲人士的0.1%上升至85歲或以上年齡組別的7.7%。

改變習慣 減輕負擔

冠心病指由冠狀動脈的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心臟血液供應不足,進而引發心絞痛、急性心肌梗塞等心臟併發症。近年,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冠心病的病發率呈上升趨勢。心臟科專科醫生王泰鴻指出,冠心病與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煙、肥胖、缺乏運動)及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等因素密切相關。「現代人更專注於『手機運動』,久坐成為習慣,飲食亦更加偏好油膩、偏鹹及重辣等口味,脂肪長期堆積,為心血管增添更多『無形負擔』。」
肥胖和三高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從而減少心臟的血液供應,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高血壓會損害血管內壁,增加心臟負擔工作,導致心臟肥大和心臟病;高血糖有機會損害血管,促進炎症和動脈硬化,影響心臟健康;而高膽固醇在血管內壁形成斑塊,導致動脈狹窄並限制血流,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這些因素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提升冠心病的發病率。因此,市民若想預防冠心病,控制體重、血壓、血糖和膽固醇水平至關重要。」

及早預防 定期驗身

冠心病主要特徵是胸部出現壓迫感、緊縮感或疼痛,可能會放射到肩膀、手臂、背部、頸部或下巴;呼吸急促,在活動或情緒激動時可能會感到呼吸困難;心悸,心跳不規則或過快等情況。王醫生強調,若出現以上症狀,應及時就醫以獲得診斷和治療。「冠心病是常見的『隱形殺手』,症狀因人而異,部分患者在發病前可能沒有明顯症狀,特別是糖尿病患者,因此進行定期的身體檢查相當重要。市民可透過心電圖、超聲心動圖、電腦掃描冠狀動脈造影等檢查,及早預防、篩查及發現風險因素。」

飲食均衡 運動舒心

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是老生常談,市民需持之以恆,才能取得顯著的成效。王醫生建議,市民應均衡飲食,攝取充足的營養,不要吸煙和減少酒精的攝入。「日常飲食時,增加蔬菜、水果、全殼類和健康脂肪(如橄欖油和魚類)的攝入,減少鹽分、糖分和飽和脂肪的攝取;煙草是心臟病的主要風險因素,盡早戒煙能夠顯著降低心臟病的風險;在酒精攝取上亦應有所節制,男性每日不應飲超過20克酒精,女性每日不應飲超過10克酒精。」
除了健康飲食,市民亦應扔掉「情緒垃圾」,降低焦慮和抑鬱的可能性。王醫生表示,患者應聽從醫生的建議,建立恆常運動的習慣,有助控制血糖水平、減少全身性炎症及調節血壓,改善微血管健康。「市民應根據自身情況適量運動,如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快走、游泳或騎自行車等),為心臟『減負』;每周安排兩天以上的力量訓練(舉重、深蹲等),增強肌肉力量。日常休息時亦可採用放鬆技巧,如冥想、深呼吸或瑜伽,減輕壓力和情緒對心臟的影響。」


學懂急救 爭分奪秒

意外事件往往出乎意料,市民掌握急救技能,如同於茫茫大海中找到「救生圈」。王泰鴻醫生表示,急救知識能夠拯救生命,為患者爭取更多救治時間。「如果一個人突然失去意識且不再呼吸或僅有喘息,可能是心臟驟停(Cardiac arrest)的徵兆,這種情況下應立即進行心肺復甦法(CPR)和使用自動心臟除顫器(AED)。對於拯救心臟驟停的患者,每延遲施救一分鐘,患者的存活率便會降低7%至10%,因此愈早進行CPR和使用AED急救,患者的存活率將會愈高。」

實施CPR

  1. 確保周圍環境安全後,檢查患者意識和呼吸。如果無法喚醒病人且確認他們不再呼吸,立即撥打緊急電話(999),然後進行CPR。
  2. 對於成年人,按照30次胸部按壓和2次人工呼吸的比例進行,按壓應於胸部中央,頻率約為每分鐘100至120次。


使用AED

  1. 如果現場有AED,應該在進行CPR的同時,讓其他人去取AED或自己取回來使用。
  2. 確保按照AED的指示進行操作,將電極貼片正確貼在患者的胸部,AED會自動分析心律,並在需要時發出電擊以恢復正常心律。
  3. 無論進行CPR還是使用AED,應該持續直到專業救援人員到達或患者恢復意識和正常呼吸。
▲當使用自動心臟除顫器(AED)時,需確保四周沒有人觸碰被救者。(圖片由香港聖約翰救傷機構提供)


王醫生亦積極走進課堂和社區,教授CPR及AED知識,成為市民的「必備技能」。自2016年,王醫生率領香港東北扶輪社聯同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合辦「心肺復甦法及去顫法教育計劃」,至今已訓練超過8,000名市民,包括數千名中學及大學生,令更多人認識CPR及正確使用AED,隨時可救到更多生命。
市民可透過以下途徑學習CPR和AED的使用,如參加急救課程,香港聖約翰救傷機構、香港紅十字會、醫院管理局、各大醫療機構和社區中心等設有專業急救和CPR的培訓課程,提供理論教學和實踐演練;有興趣的市民更可善用網絡資源,部分機構和網站提供在線學習資源,涵蓋CPR和AED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步驟;參加社區活動,社區中心或非政府組織定期舉辦急救及CPR的工作坊或講座,市民可在此獲取更多相關知識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