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進補宜忌】兒童陽氣足夠 一般毋須特別額外進補 小心「補過頭」! 中醫:適時「進補」以淺嘗為原則 忌吃人參鹿茸紅棗

【明報專訊】冷天是進補的最佳時機,有助補益身體,加強抗病能力,為一整年的健康打好基礎。孩子健康成長是所有家長的願望,想子女遠離病痛,是否要從小開始進補?又或者給他們吃人參鹿茸等,是否合適呢?育有一子一女的註冊中醫梁尹倩,就跟大家分享她如何為孩子適時「進補」。


陽氣當發易「補過頭」

註冊中醫梁尹倩表示,中醫理論認為,兒童的生理特點是生機蓬勃,發育迅速,陽氣當發,而3歲以下更屬於「純陽之體」,意思是指這時的兒童恍如一團火,擁有「向上」的特質,代表他們的身體正在不斷向上生長,是生長發育最迅速的階段。如果在陽氣當發之時,再加以進補,則會「補過頭」,情况恍如在熊熊烈火(純陽之體)中再加上乾柴(進補之物),火勢只會愈燒愈猛。而從中醫角度看,12歲左右的孩子用藥分量已是成人劑量, 大家可以這個標準調整。


特虛弱可淺嘗蛇羹羊肉

梁尹倩表示,兒童體質一般偏熱,體內陽氣充裕,且處於發育迅速階段,陽氣足夠,一般毋須特別額外進補。如果其體質特別虛弱,例如有長期病、經常手腳冰冷、面青口唇白,又或是多走兩步就頭暈不適,則適當進補有助加強體質。

她認為兒童進補應以淺嘗為原則。例如成人冬日常吃的蛇羹及羊腩煲,屬性偏溫熱,適合身體長期虛弱、怕凍的人進食,小孩也可一嘗,但不宜常吃,偶爾每兩三個星期吃一次是可以的,但要留意食量,蛇羮每次最多一小碗(直徑不超過3吋),羊肉分量每次不可進食超過100克。

至於滋補藥材如人參、鹿茸等,益氣養血的紅棗茶等,均屬性溫熱,兒童不宜,以免「過補」。具驅寒之效的薑茶,亦屬溫熱之物,對小孩而言,除非在特別情况下,如患上感冒,或淋雨後擔心着涼,又或暈車浪時作嘔不適,才適宜飲用薑茶,這可有助驅走體內寒氣。平日則毋須飲用,以免過補。一旦「補過頭」,身體會因熱性興盛而出現不同狀况,如眼紅、鼻涕黃、喉嚨紅腫疼痛等,還有可能有皮膚出疹、腸胃肚痛、腹瀉、容易便秘等問題,甚至影響小孩情緒,如常常哭鬧、煩躁易怒、晚上睡不安寧等。


延伸閱讀:【蛇羹推介】秋風起食蛇羹 功效及禁忌你要知 亂食隨時爆血管?附9大蛇王老字號+人氣小店推介


避食生冷、過甜食物 免傷脾胃

小孩不宜進補,那該如何調理才算合適?梁尹倩提醒家長,首先要避免讓他們吃一些會減低體內陽氣的食物,包括生冷食物,如未經煮熟或比室溫更低的食物;其次要避免多吃過甜的食物,因為這些都屬濕重之物,容易傷及脾胃,令身體更易積濕。

不過汽水、雪糕等甜點向來是小朋友至愛,如何讓他們「敬而遠之」?育有9歲兒子及6歲女兒的梁尹倩說:「以前讓他們嘗過梳打水,小朋友通常不喜歡『剌喉』的感覺,他們也不例外。而汽水跟梳打水同樣是有氣飲品,有了梳打水經驗後,他們便認定汽水也是『剌喉』,因此不會主動飲汽水。而我亦不建議孩子飲果汁,因當中或許有些添加成分,何不正正常常吃個水果?」而她的孩子在家亦不會吃雪糕,「(他們)把雪糕的quota留在一些特殊日子,例如跟一班小朋友聚餐時,他們可淺嘗雪糕,畢竟要過正常小朋友的社交生活,否則會變異族。但吃完雪糕的翌日,他們都表示喉嚨有點不適、鼻敏感等,我便趁機提點他們,這些都是吃『生冷嘢』的後遺症,好讓他們知道後果」。


每日曬背增陽氣排外邪

梁尹倩亦建議每日讓孩子在戶外曬曬背部來提升陽氣。她認為在中醫角度來看,人體陽經多行於背部,陽氣充足,自然有能力排出各種外邪,所以曬背有助提升陽氣。督脈主一身之陽經,能總督人體之陽氣,為陽脈之海。督脈是一條由背後中脊延伸至頭部正中的經脈,循行28個穴位,其中有2個穴位在臀部,12個穴位在腰背部,其餘14個穴位則分佈在頭部。另外,手足三陽經皆與督脈相交會於脊椎,手三陽經脈的循行從手到頭,足三陽經則貫穿全身,當中的足太陽膀胱經是全身最長、分支最多、穴位最多的一條經絡,亦是貫穿全身的經脈,對健康影響最為深遠,尤其此經脈有一個連接到五臟六腑的重要穴位——背俞穴。

梁尹倩說在陽光底下曬背是最直接又簡單的方法,但冬天有時因天氣問題未必能做到,她建議可在室內用暖風機吹背脊,又或在背脊貼上暖貼,甚至用預先擦熱的掌心按摩背脊,亦可收提升陽氣的效果,每日做15至20分鐘,大人小孩皆宜。

戶外曬背——中醫認為,曬背有助提升陽氣,家長不妨多帶孩子到戶外走走。(設計圖片,kool99@iStockphoto)

睡前暖水浸腳 驅寒助眠

以熱水浸腳亦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驅寒,可改善冷天經常出現的腳凍問題。梁尹倩認為幫小朋友浸腳是個不錯的親子活動。「家長可趁小孩臨睡前,幫他們浸腳,水溫不宜過熱,暖水就可以,以免傷及其幼嫩皮膚。水浸至腳眼,每星期3、4次,每次3至5分鐘,有助促進足部血液循環,不但令雙腳保暖,也較易入眠。」

溫馨一家——註冊中醫梁尹倩(左一)與丈夫育有兩個孩子,大仔9歲(右二),細女6歲(左二)。(受訪者提供)

文:黎芸迪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